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档案史料编纂时期;第二阶段是90年代档案编研工作的集体反思时期;第三阶段则是信息时代崛起的档案信息编研时期。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2007,(7):22-23
一、档案编研工作基本情况(一)档案编研工作起步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杭州市档案局(馆)就设有编研室,安排专门人员从事档案编研工作,早期的编研成果有《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杭州市防汛防旱防台文件选编》、《杭州地区农业自然灾害史料》、《杭州市档案馆指南》等。  相似文献   

3.
周阿江 《文献工作研究》2000,13(6):56-58,48
本文主要讨论档案编研中“编”与“研”的关系。笔者认为“编”、“研”在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工作实践中是两项关系紧密的工作。进而认为,档案馆应该同时重视两项工作的开展,但提出建立“档案编研学”却没有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编研”一词。从“编纂”转化为“编研”,档案部门的工作范围得到拓展,进一步彰显了档案部门的文化事业性质。80年代后,受信息论及信息技术的冲击,档案编研跳出传统历史编研范畴,由被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开发”。21世纪以来,档案编研开发向社会性、大众性转型,开发方式新颖,编研成果多样。未来,档案编研开发将在新观念、新技术中不断拓展和丰富工作范围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改革路在何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现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延安“整风”审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蓬勃兴起,1956年、1980年、1990年中组部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干部档案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干部档案工作的方向和任务,规范了干部档案的内容和形式,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使我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走向全面发展和规范化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它诞生于战争时期,成长于计划经济的年代,一直沿用以“计划管理”为核心的规章制度,承袭了手工管理的方式。又受“看摊守堆、重管轻用”,  相似文献   

6.
略论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论述了网络档案编研工作的概况 ,阐述了网络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与优势 ,指出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必将成为21世纪档案编研工作的主力军 ,最后总结了目前网络档案编研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曾金  陈辉 《中国档案》2008,(2):48-49
国家综合档案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时,其功能定位于保管党和国家档案的基地,重点为党和国家机关工作服务,为政治工作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综合档案馆从主要为政治工作服务逐渐向为经济工作服务转变,其功能变化为“一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保管档案的基地和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因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关注,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档案编研工作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整个档案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档案文件保管期限的确定及档案的存毁命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档案鉴定理论就开始逐渐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趋向于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产生的电子件越来越多,电子件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产生了与传统纸质档案编研工作完全不同的电子件编研工作。所谓电子件编研。是指根据客观需要,对电子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的电子件信息进行加工、编辑成各种形式的电子件编研成品的档案业务工作。了解电子件编研工作特点,掌握电子件编研知识,适时开展电子件编研工作,是21世纪信息时代赋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编研工作中“编”与“研”并没有协调发展,注重“编”而忽视“研”的现象比较普通。编研工作重点从“编”向“研”的转移是编研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此,正确处理“编”与“研”的关系,在“精、准、深”上下功夫,是增强档案编研工作活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档案利用理论是档案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随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而建立,随档案学的不断成熟而日趋完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西方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成熟与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7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发展阶段。通过中西方档案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档案利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58年7月,周恩来同志与国家档案局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业务,……你们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编写历史资料。”到第二年6月与国家档案局负责人谈话时又进一步指出:“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可见,“档案工作与档案文献编研”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同志就给我们提出来了,不仅要搞好档案的保管利用,还要搞好历史资料的编研,并要求我们要当司马迁,要当史学家。所以我们搞档案工作的同志,肩上的担子是重的,是艰巨而光荣的。档案是一门学科,从事档案工作就是从事一门学…  相似文献   

14.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成为必然,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档案编研活动,将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抓住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创新档案编研的方法,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质量是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项目建成使用后管理、维护、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保证建设项目档案的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档案局或单独或会同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总结推广了许多好的做法,其中,“三同步”(或“三同  相似文献   

16.
徐欣 《档案与建设》2007,(10):22-24
在我国档案学体系中,专门研究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学科名称不仅变化多次,而且近20年来处于多元化发展时期。从上世纪50年代始至80年代,学科名称主要有文献公布学、文献编纂学、档案史料编纂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等种种提法。80年代至90年代末,档案界掀起档案编研的高潮,档案编纂、编研学科建设向多元化拓展。但业界对于学科的命名,还没能达致共识。对此有必要作细致的探索,以引起同行的关注,促进工作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历史研究回顾有关数字信息技术在档案编研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一研究课题,一直是档案编研领域较为热门、广受关注的话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逐渐兴起与普及,此课题开始为业界所关注,讨论热度逐渐升高。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10年,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持续推进,始终是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可发现如下3个特点:一是研究热度始终保持。关于此问题,最初的研究多以设想和展望信息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对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何种帮助、如何推动事业发展这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满足高校及社会利用档案需要为目的,在研究高校档案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潜在的档案信息,加工生成编研产品,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专业工作。在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创新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当前高校档案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在档案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传统档案工作业态发生转变。以“数字+”为主题的档案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字编研即是其中一员。从字面来看,数字编研一词是“数字技术”与“档案编研”的组合。从档案工作整体发展看,数字编研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蝶变与跃升,不完全等于“数字技术+档案编研”。笔者认为,数字编研是一种全新的档案业务模式,并针对其产生、定位、框架与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接到编辑的约稿电话,便开始在脑海里将过往的信息重新整合,寻找与档案工作有关联的线索。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做“20世纪妇女口述史”,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停步,但站在“档案”的立场上正经评说口述历史.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