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2-羰基丙酸-4-硝基苯甲酰腙、1,10-菲啰啉为配体,在水-乙醇混合溶液中与硝酸镨反应,制备出镨与2-羰基丙酸-4-硝基苯甲酰腙和1,10-菲啰啉的混配体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了在25℃和37℃时,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考查了铜离子对配合物与BSA结合常数的影响,分析了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在25℃和37℃下,镨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9×106L·mol6L·mol(-1)、3.48×10(-1)、3.48×106L·mol6L·mol(-1),铜离子存在会影响配合物与BSA的结合能力;热力学分析表明,配合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Cu(Ⅱ)—水杨酸配合物在离子强度为0.10mol.L-1(KNO3)条件下的pH值,用半整数作图法得出了Cu(Ⅱ)—水杨酸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lgk1=9.90,lgk2=7.32。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素这种黄酮类化合物能与多种金属形成配合物。本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木犀草素与Fe3+的配位作用,并研究了木犀草素-Fe3+配合物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在HAc-NH4Ac(pH=4.5)缓冲溶液中,木犀草素与Fe3+形成1:2的配合物,其条件稳定常数为1.9×1011,同时配合物有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嘧啶酮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生理酸度(pH=7.4)的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再根据数据计算了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反应速率常数、结合位点数与热力学常数.研究结果表明:嘧啶酮衍生物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即两者之间结合形成了复合物,结合位点数大致为1.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出△G<0,进一步说明化合物与BSA结合是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在溶剂热条件下,MnCl2·4H2O,四氮唑-1-乙酸(1-tza)和邻菲罗啉(phen)在乙腈溶剂中反应得到一个新型单核配合物[Mn(1-tza)2(phen)2]·H2O(1),该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在ab面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链与链之间又通过π-π堆积形成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的晶体数据为:C30H24MnN12O5,M=687.55,空间群为P2(1),a=9.163 10(10),b=15.475 5(2),c=21.446 7(2),α=γ=90°,β=101.79°,V=2 977.04(6)3,z=4,Dc=1.534 Mg/m3,R1=0.046 8,wR2=0.136 2.  相似文献   

6.
铜(Ⅱ)-普利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利沙星与铜(Ⅱ)结合后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研究普利沙星与Cu(Ⅱ)的结合作用及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运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黏度测定、盐效应等方法确定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常数.[结果]普利沙星与Cu(Ⅱ)以2:1形成二元配合物.通过静电和部分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9.71×105L mol-1.[结论]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和普利沙星相比,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用极谱法研究了酸性大红GR(AS G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pH=7.43的Tris-HC1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证明加入BSA后,AS GR的还原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二阶导数值与B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可望用于BSA的定量测定.求得AS GR与BSA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β=1.167×105L/mol.  相似文献   

8.
用乙酸铜、二吡啶胺和丙二酸在水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新的配合物1,结构式为[Cu(Hdpa)(H_2O)(mal)]·(H_2O)(Hdpa=2,2’-二吡啶胺,mal=丙二酸根阴离子).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配合物1结晶在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7.2354(6),b=9.6186(8),c=11.4308(11),α=82.773(2)°,β=71.555(2)°,γ=74.838(2)°.中心铜离子是五配位,其中3个Cu-O键长分别是1.936(2)和2.273(2),2个Cu-N键长分别是1.997(2)和1.992(3).配合物1分子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有蓝紫色荧光.  相似文献   

9.
水热法合成得到一个含有水杨醛Schiff碱的双核铁配合物(C32H30Fe2N4O5),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9471(10)(),b=11.0577(10)(),c=13.8143(13)(),α=67.9770(10)°,β=73.2580(10)°,γ=77.5730(10)°,Z=2,F(000)=684,V=1473.6(2)3,μ=1.032mm-1,R1=0.0376,wR2=0.0903.该配合物结构单元中的两个铁原子之间通过氧原子桥连,形成双核配合物.相邻的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弱氢键连接,形成二聚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通过phth(phthalic acid)与Ni2+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phth)2(HzO)2].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839 70(1)nm,b=1.444 35(2)nm,c=0.711 47(9)nm;β=112.226 0(1)°,V=0.798 77(2)nm3,Z=4,μ(MoKα)=12.74cm-1,F(000)=436,最终偏离因子R1=0.021 2,wR2=0.060 0[I>2σ(I)].在配合物中,中心镍离子与两个phth的各一个羧基氧原子,以及二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结构.晶体中配合单元通过分子问氢键和芳环之间的π-π堆积,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PH电位法,在25.0±0.1℃及离子强度I=0.10mol/dm~3条件下,测定了N-乙酰基-DL-缬氨酸的质子化常数,并系统研究了该配体与十五种稀土元素的配位作用。发现在所研究PH范围内,生成1∶1配合物,稀土与N-乙酰基-DL-缬氨酸配合物稳定性呈现“钆断效应。”此外,对钇的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稀土水杨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RE(sal)2hq(RE=Pr、Gd)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实验采用杯碟法和二倍稀释法,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探讨了两种配合物及其配体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配体8-羟基喹啉、配合物RE(sal)2hq(RE=Pr、Gd)都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而配体水杨酸及稀土(RE=Pr、Gd)离子抑菌效果都不明显.配合物Pr(sal)2hq、Gd(sal)2hq和配体8-羟基喹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5 mmo/lL、1 mmo/lL和1 mmo/lL.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分别为:4mmo/lL、5mmo/lL和14mmo/lL.初步推测稀土水杨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可以作为药物运用于有害大肠杆菌的防治中.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通过测定在不同pH值、不同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缓冲溶液条件下药物迁移时间的变化,计算出了pH分别为6.8、7.4和8.0时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其值分别为6.17×10^4L/mol、7.19×10^4L/mol、4.61×10^4L/mol。结果显示:当pH=7.4时结合常数值最大,当pH增大或减小时,结合常数值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探讨pH对结合常数的影响规律,对于进一步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4-正戊基苯甲酸(PBA)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铕、铽的三元配合物,Eux Tb(1-x)(PBA)3bipy(x=1.0,0.7,0.5,0.3,0.0).并通过UV、IR、元素分析和稀土络合滴定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以及Eu3+、Tb3+之间...  相似文献   

15.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8-羟基喹啉(HQ)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确定了HQ与DNA的结合比为12∶1.通过热力学研究得出,在27℃时HQ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Kφ27℃=3.844×105L/mol,热力学函数ΔrHφm=-5.08×104J/mol,ΔrGφm 300.15K=-3.2×104J/mol,ΔrSφm=-62.6 J/(mol.K).结果显示该反应为焓驱动.实验表明HQ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部分嵌插与静电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通过测定在不同pH值、不同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缓冲溶液条件下药物迁移时间的变化,计算出了pH分别为6.8、7.4和8.0时氟罗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其值分别为11.807×104、5.682×104、7.472×104mol/L。结果显示:当pH=6.8时结合常数值最大,当pH增大为7.4时,结合常数值显著下降。探讨pH对结合常数的影响规律,对于进一步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地美硝唑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反应,发现地美硝唑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该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过程。从荧光光谱数据,由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23℃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K=1.03×10^4L/mol,结合位点数为0.70,结合反应的标准焓变、标准熵变、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分别为~63.48kJ/mol,-96.22J/K,-35.00kJ/mol。  相似文献   

18.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H对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浓度的增加引起BSA在345a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荧光猝灭光谱及Stem—Volme方程分析发现,在pH为2.5、4.5和7.4体系中均为静态猝灭,且两者猝灭常数随pH增加而增加;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pH7.4、温度为290K和310K下,黄芩苷和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_(290)K=1.2894×10。L·mol^(-1)和K。。:1.0979×10。L·mol^(-2)由热力学参数确定黄芩苷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黄芩苷使BSA芳香性氨基酸(Trp,Tyr)残基微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稀土离子(La3+、Sm3+,Y3+)对α-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La3+,Sm3+,Y3+)对3种酶的活性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稀土离子用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同一种稀土金属离子对不同的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不同;不同的稀土离子对同一种酶的抑制效果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稀土元素(La~(3+))在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对绿豆下胚轴切段不定根形成(ARF)有促进作用。10~(-5)mol/LLa3~+与10~(-4)mol/LIBA混合处理时的生根数比用IBA处理的增加20%,即表现出协同效应,La~(3+)在不定根形成中的0~24h内处理时促进作用较大。这说明在ARF的诱导期和起始早期外施适当浓度的La~(3+)有利于根原基形成,并促进不定根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