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哈佛大学英文系格林布拉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领袖.在当代西方学界,对格氏理论的阐释已经扩展到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人类学和历史研究等领域,而国内学界对格氏尚止于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工作.针对国内格林布拉特研究的失语现状,以文化诗学概念的衍生为线索,重点对格氏批评理论展开相关梳理,试图在历史语境和批评实践中以文化诗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并总体评价格林布拉特及其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4.
"文化诗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文化诗学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学理界限纠缠不清;文化诗学忽视历史,企图在不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哲学观的基础上空谈文化诗学;文化诗学偏离初衷,与文化研究等各种"后———"理论新潮辩难不明;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队伍尚欠成熟。正是这四重"病根"使文化诗学陷入了二次"消亡"的危险。本文提出了三种突围困境的理论对策:回归文本、重提经典;立足史料、沉潜历史;重建历史文化语境,对"不在场"的"症候性"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获得正式命名。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强调文学史是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是文化系统整体性的话语想象,它从社会——文化批评的角度审视作品的生成与存在,对文学史理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它对传统的文学史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建立了一种本文化的历史观,强调本文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两种批评的最一般模式:社会存在被移置进本文,通过移置化的具体本文与移置化的大社会语境之间的互本文化分析,意义被凸现。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学界崛起的背景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后现代理论既有批评方法论的沿袭也有理论论本体的反叛。正是在与各种后学理论的交锋中,新历史主义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从文化诗学的批评方法论和理论旨趣两方面,对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关系作出适当清理,是正确理解新历史主义话语特征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诗学的谱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政治批评,以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为支架,强调从政治权力、经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综合解读,分析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语言的关系,挖掘被主流意识压抑的它异元素,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日常化及语言异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特征。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但新历史小说并非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从历史观、观照视角、叙事方式三个维度表现出新的特征,实现对传统历史主义的拆解和颠覆。  相似文献   

10.
借助阐释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新历史主义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作者讨论了翻译中涉及的文本、文化、语言、作者、译者、读者、社会意识形态、权力话语若干问题,指出翻译是一种力场语境的解读、再创。  相似文献   

11.
王峰 《海外英语》2012,(7):209-210,217
Louis Adrian Montrose has addressed literary,historical,and theoretical topics and issues concerned with New Historicism.He elegantly demonstrated how language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shape cultural value;belief,and understanding;social distinction and interaction;and political control and contestation,thus significantly shape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He refuted the oversimplified polariza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of J.Hillis Miller and Edward Pechter’s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New Historicism" and stated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f New Historicism.From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idea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weakness in his arguments and advises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to dialectically view the school of New Historicism.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阐释“新美学”流行的语境及其出场的历史的现实的机缘,结合美学思想史对其作了剖析。大众文化语境中美的内涵及显现形态发生了转向,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下社会运作的“组织原则”。就其精神风格而言,它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修辞;究其价值底蕴,这种新生成的美学受制于现代技术(技术—审美的),它借助技术揭蔽的力量大肆流行。表面的审美膨胀掩饰着内在价值的迷失和“乏力”。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运用不同视角与多种笔法塑造了一组神态各异的商人形象。这组商人形象在中唐散文中的出现,不仅明示着柳文对史传文学手段的继承与突破,深隐着中国文化对商人注重道德评判的传统意识,承载着柳宗元对政治与士风进行干预的一贯精神,也构成了对当时新乐府诗歌创作的呼应,实现了新式散文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历史主义关于文学功能中颠覆与包容的概念来分析《豆棚闲话》的内容和叙事风格就会发现:在内容方面,作者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确立的历史、社会观念进行颠覆之后,总会陷入虚无而重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在叙事风格方面,叙述者作为商讨者,着力进行解构的夸张、颠狂、荒诞的叙事总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的冷静、克制、理性的叙事所消解.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居士活跃于政坛、坛、思想界,是明代社会化的新现象,并对明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即通过对明代地主阶级居士佛学兴盛的原因及其社会流派的划分进行探析,这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明代的社会变迁、化传承、社会心理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剖析,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烙有“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点。该文本不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伦理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客观地讲,它对于道德和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建立法理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必定要与以法律为核心的新的社会观念产生冲突,甚至是激烈的对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超文本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研究者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关注点从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超文本所涵盖的成分也拓展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范围。文章将简要回顾简奈特的超文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根据其建立的研究超文本因素的模式,探析口译中蕴含的超文本成分及其对口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