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本质     
《社会科学战线》今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一文,指出现行教科书关于本质的定义其实是质而不是本质。我与大伟同志的这一发现有同感,现行定义的“组成要素”说是一种机械的“结构论”。试问:帝国主义的本质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教科书上的定义是作为量的对立面的质,而不是现象对立面的本质。大伟同志的这个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只是他在试图重新解释和界定范畴时,没有从我们的丰富的实践中去进行总结,而是单纯从黑格尔那儿找根据。他说,黑格尔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在《论实践》(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一文中,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化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过渡的双向桥梁。以后,见到了王永昌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2期上刊出的《论实践的本质》(以下简称《本质》)和《论实践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以下简称《过程》)两文,同时,也看了作者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实践问题的几篇文章。各篇  相似文献   

3.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4.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潛同志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涉及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朱光潛同志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侯双印同志在1983年的《教材通讯》第5期,谈了极值与最大(小)值关系的一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另一方面的问题,并对极值的定义谈点看法。现行工科高等数学教材中对极值的定义无本质上的差别,就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以下简称《讲义》)第305页中的定义(i),(ii)而言,函数  相似文献   

6.
向容宪同志在本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侔式推论”质疑》 (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读后我得到一点启发,也产生三点疑问,特提出请向同志及方家指正。 先谈三点疑问。第一点,《质疑》对“是而然”的侔的分析,是否合理? 《质疑》把“是而然”的侔  相似文献   

7.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关注和讨论,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一个不老的话题。近来阅读了何小陆和肖卫东同志发表在《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作者的阐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推敲,从首段"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到对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张中行同志的《使动、意动等说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在语法学界和文言文教学中反响很大。《质疑》从使动、意动说之源,分析到文言文教学的某些问题,摆出了许多矛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研究》1990年第四期刊登了泗滨同志的文章《也谈教学质量的管理——与张广茂同志商榷》(以下简称《也》文),对拙作《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一文提出了质疑。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又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应该  相似文献   

12.
再谈“平分土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对于“平分土地”问题单写了一段,但是写得比较简略,没有展开。文章发表以后,很快就看到了金德群同志写的《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党的“平分土地”的主张》(载《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以下简称“金文之一”),并重新读了金德群同志写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配土地的标准问题》(载  相似文献   

13.
叶栋同志1981年发表的《敦煌曲谱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音乐界褒贬各异.陈应时同志的《评〈敦煌曲谱研究〉》(1983年第一期《中国音乐》,以下简称陈文)否定了《研究》的主要论点和论据.本文想与陈应时同志商榷.一、林谦三对《敦煌曲谱》的谱字和符号都作了解释吗?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现代外语》1982年第2期发表。《As+V-ing结构初探》一文,引起一些反响,这正是笔者抛砖引玉之目的。何桂金同志《也谈As+V-ing结构》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在同刊第4期发表、《何文》虽提出一些使人获益匪浅的高见,但笔者  相似文献   

15.
本人在《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8期发表了《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从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过程性目标、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评价等五个方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标》)及其实施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作了思考,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国内同行对《数标》的深入讨论,使之逐步走向完善。宋宝和先生于2004年《当代教育科学》第7期发表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上发表了《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一文,张静虚先生简称它为《科文》。张先生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上发表了《也谈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以下简称《也谈》。《也谈》对《科文》提出了许多批评,要同作者商榷;并论述了他对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的看法。我在这篇对批评的回答中,将论述三个问题:一,关于哲学范畴的分类及其科学方法;二,关于教学范畴的分类及其教学方法;三,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继续发挥强大导向功能,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为人们所关注。理论工作者们从各种角度加以研究,为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倾注心力。葛新斌同志在《教育评论》(福州)1997年第1期上发表《试论“灌输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以下简称葛文),剖析“灌输教育”之根源,提出自己变革“灌输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新的德育模式,表现出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细品有关“灌输教育”出路的见解,觉颇有疑问之处,笔者谨陈述浅见,以就教于葛新斌及德育理论界同志。  相似文献   

18.
企业职教部门不应搞自负盈亏──兼与宁寿海同志商榷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培训科王瑞春目前关于企业职工教育改革的讨论很热烈。见仁见智。《北京成人教育》1993年第1期宁寿海同志发表的《企业职教部门进入自负盈亏的轨道应是职工教育改革的出路》(以下简称《自负盈亏是...  相似文献   

19.
我在《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的文章(以下简称《初析》),对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出现的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坚毅同志在《韩山师专学报》1988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一文对我《初析》作了答辩(以下简称《答辩》)。这很好,我欢迎。但对他的观点我仍持不同意见。现就他在《答辩》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导向提出了质疑,并试图证明个人主义也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4期发表的魏新高同志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伦理思考》(简称《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