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经济窘境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成为了制约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正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才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助贫困生强化心理韧性,提升成长的幸福感。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的帮扶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是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基础,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中探求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贵州省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存在年级差异;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心理韧性都呈极其显著的关系;人格特质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基本状况及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56名女大学生.结果发现,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及社会支持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压力事件与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压力事件中的受惩罚、丧失因子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而压力事件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因子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在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路径中,无论是来自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还是压力事件通过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升,然而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重也在日趋上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现阶段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有人际敏感、心理韧性差、易激惹等心理问题,并且有普遍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再结合社会、学校、个人提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妍妍  赵帅 《高教论坛》2024,(2):120-124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兴增长点。文章梳理了近20年来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文献,就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内涵和结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走向,即探究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情境化定义、开发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形成机制研究、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动态研究、细化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407名本科和专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分析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就业压力的特点,以及心理韧性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就业压力均处于中等水平以上;专科生的心理韧性与就业压力存在负相关,本科生的心理韧性与就业压力呈现正相关;心理韧性在乐观性维度上存在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8.
程族桁 《成才之路》2023,(12):33-36
本研究采取线索取样,选取广西某大学46名贫困大学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23名)和对照组(23名),对干预组进行10次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保持常态,在干预前、后及3个月后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重复测方差分析表明,实验组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韧性、乐观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维度的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探讨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高朋敏  齐艳萍 《文教资料》2013,(23):144-14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存在一些心理不和谐问题。培养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在优化校园和谐环境、完善贫困生多维资助体系、重视心理和谐教育方面作为着力点加强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品质的培育机制。积极吸纳庄子心理和谐思想,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与人生境界,以此为核心与主线去构建与完善心理和谐品质的塑造路径,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1.
余秀华  徐菡 《教育探索》2008,(10):128-12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表现为自强与自卑心理相交替、悲观与焦虑心理相并存、过度自尊与淡漠心理相交织。贫困大学生克服不良心态应做到:排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改变不良认知,坚强意志品质;正确评价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消除贫困大学生心理冲突应采取的对策是:帮助帮困大学生心理脱贫,走出精神困惑,努力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2.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志军 《教育探索》2004,(12):94-96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经济拮据、心理素质水平不高、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大学生的态度、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均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超自然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超自然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也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减少超自然信仰,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威 《职业技术》2010,(2):73-73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三方面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途径,包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建全方位的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疆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在62到122之间;女大学生在逆境中的态度更加乐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最低,大二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马旭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4):105-107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奈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8.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贫困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经济等多重原因影响,因此出现了较多心理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疏导与解决,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尤其是影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院校与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是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教育的重要对策.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教育的措施,以期为解决新时期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收费上学制度的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除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与稳定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