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效应演变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入手,运用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和Moran I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分行业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外部引进规模扩张模式为主,结构优化升级较慢,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相关产业发展决定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演变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和吸收能力是区域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韩锋,张永庆     
韩锋 《科技管理研究》2016,(11):121-126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性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从文献回顾、研发产业的空间形态及表现、研发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等方面阐述研发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内容,结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集聚案例及实证分析系统说明研发集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空间辐射影响力.最后通过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和研发产业集聚导致区域地理实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区域指向的变更、研发产业集散的时空过程导致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空间重组、研发产业集聚加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研发联盟的空间响应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导致的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加速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等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ESDA-GIS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空间判识及用地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引入GIS和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珠三角区域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分析促成集聚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以广佛、深圳为核心,以中山、珠海、惠州、东莞为重点,江门和肇庆为支撑的珠三角研发产业集聚格局已经形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在珠三角区域形成重要集聚。在珠三角研发产业发展的空间演化过程中,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基础的作用也将长期影响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性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从文献回顾、研发产业的空间形态及表现、研发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等方面阐述研发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内容,结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集聚案例及实证分析系统说明研发集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空间辐射影响力。最后通过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演化路径和研发产业集聚导致区域地理实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区域指向的变更、研发产业集散的时空过程导致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空间重组、研发产业集聚加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研发联盟的空间响应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导致的集聚经济和外部经济加速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等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依赖于对产业集聚水平的有效测度.研究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方法,对于促进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当前国外产业集聚识别理论和测度方法进行了综合介绍与评价,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为研究区域产业政策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集聚分类的SOM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空间分布及集聚模式对区域经济空间规划与布局决策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从空间集聚分类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模式,提出了在高新区的空间集聚分类研究中应用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的神经网络SOM模型.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1994-2003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我们评价和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我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将环境规制与工业集聚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测算108个城市2003—2017年的工业绿色经济效率,探究环境规制、工业集聚与工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环境规制在工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负向作用中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工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以环境规制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影响趋势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呈现出负向影响逐渐减弱甚至由负转正的效果,且这种逆转效果在下游地区更为显著。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引导工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聚集,继续采取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手段并注意配套结合,推动下游地区各类创新要素向中上游地区流动,以及在引进外资时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重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及经济实体地理区域的转移、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空间变动及土地资源使用类型的变更、集聚生态圈内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形成、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因素及演化路径分析对于研判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空间地域范围的协同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深入研究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9,(11)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将工业多样化集聚划分为相关多样化集聚与无关多样化集聚,并使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中国2005~2016年27个区域的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利用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工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间的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工业的相关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无关多样化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产业集聚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理论.现从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间逻辑,综合国内外主流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产业集聚、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的理论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地区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宏  郝晋珉  郭力娜  高红梅 《资源科学》2010,32(11):2145-215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30个分行业的数据,从总量与增量两个层面,整合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及公共权力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有显著影响且大多为政策驱动型集聚,同时市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资的进入以及规模经济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地方保护权力制度、技术与知识的外溢则对产业集聚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7-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16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知识密集度、实际使用外资、工业发展程度、信息技术、人口规模、政府规模指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分行业实证研究.结果是,工业发展程度和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知识密集度对除金融业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际使用外资的影响与假设相反,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成反比;人口规模对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外的行业影响较大;政府规模只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微弱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