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心理契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上雇员努力工作和忠诚就能换来长期工作的保障和职业发展的规定,而现在这种方式不再有效,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终身的合同关系.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本文在借鉴企业和西方心理契约经验运用的基础上,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角度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契约,体现了员工与组织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期望、认知与信念。企业并购战略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人员结构调整,这种并购过程中的震荡容易引起员工心理契约失衡,产生心理契约违背和破裂。众所周知,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并购后发展和壮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是诠释心理契约的含义和罗列出知识型员工的性格特点,随后便说明企业并购对知识型员工心理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重构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视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心理契约通过对员工忠诚度的激励而改善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与运作绩效。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心理契约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组织和员工造成消极的后果,导致雇佣关系的恶化。心理契约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我国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劳动契约应包括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两个构面,并且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化和劳动力日益多元化,心理契约对员工的态度、行为和绩效具有愈来愈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组织环境下,必须与员工进行“心”的链接,关注劳动关系中心理契约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保持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动态均衡,以促使企业与员工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的合同,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从管理方式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分析了心理契约备受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心理契约的涵义及其特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雇主和员工之间的生态系统不是一纸契约就能完全包含的。例如,环境、组织和个体的动态变化,雇佣关系就不可能全部通过契约来加以明确规定。然而,企业和员工却常常能找到决策的依据,并且常常具有相互可预测的特点,如同有一纸契约在加以规范,这就是心理契约。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E.H.Schein对心理契约下的定义是:企业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个员工都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相信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期望。与雇佣合同这类经济性契约不同的是,心理契约一般具有隐含的、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7.
员工的忠诚度下降,企业组织和员工心理契约不匹配是主要原因。本文以心理契约是员工对组织责任的期望和理解这一狭义内涵为立足点,从心理契约是一种认知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心理契约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提出通过管理员工的认知,构建合理心理契约,达成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新入职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契约和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采用组织支持感问卷、心理契约问卷和工作投入问卷,对471名新入职员工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组织支持感对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契约和工作投入均有显著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在组织支持感对新入职员工工作投入的作用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契约的不同成分在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影响中的作用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在新入职员工管理实践中提升个人与组织良性互动,加强组织支持感及心理契约,对挽留人才和提升组织绩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是一种存在于员工内心的隐性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柔性管理的作用。它与企业员工培训关系密切。员工培训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与维系有效的心理契约来提升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3):39-43
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成为解决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冲突、协调劳动关系、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工具。组织应通过招聘初步构建心理契约,通过健全培训体系、加强职业生涯管理及塑造和谐的组织文化来调整与发展员工的心理契约,通过完善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来维护心理契约,而进行心理契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全程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理论是探讨员工——组织关系的重要理论取向之一。所谓心理契约,正如著名心理学家D.M.罗素(1989)指出的,就是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1]包括对组织责任的认知和对员工责任的认知两个方面。了解员工的心理契约,可以从互动的角度了解员工的心理需要,了解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并据以解释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状况、工作满意程度、工作效率以及流动倾向。因此,心理契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了组织行为学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既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又…  相似文献   

12.
员工忠诚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企业实现绩效目标和稳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不协调。文章从研究心理契约与员工忠诚度间的关系入手,对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提出几点建议,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双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彼此义务的认知,是影响员工对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通过引入心理契约理论,明晰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资队伍,从而提高师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和责任的一种主观理解和内隐的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特点,它包括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其构建是动态的,主要受个体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契约破坏或违背,降低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提高离职意向.文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特点,探讨职业院校管理者如何从教师招募、指导与培训、职业生涯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来预防心理契约违背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舟山市船舶修造业研发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其心理契约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从心理契约的员工责任因素和组织责任因素出发,考察上述两方面因素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把性别、年龄、教育、职务和组织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以消除上述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构成心理契约的员工责任和组织责任对员工绩效均有显著影响,说明改善员工心理契约管理能显著提高员工绩效。  相似文献   

16.
在组织与员工之间,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关系外,还存在着隐合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就构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心理契约。文章借助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在高校对教职员工管理过程中重视存在的心理契约的必要性,探讨了为使组织与个人目标一致,在管理过程中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使管理结果产生整合作用,建立与维系学校与职工之间存在的心理契约可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 ,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管理领域中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新一代的研究者对定量研究予以更多重视 ,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 :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 ;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对于在组织中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改进招聘及培训手段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之间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的、内隐的心理约定,是双方对彼此之间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期望与认知。在高职院校师资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当从校园文化、激励机制、职业生涯管理、完善督导机制、加强沟通等方面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心理契约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编问卷从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方面对296名大学生实施的职业心理契约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方面包括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因子,员工责任方面包括关系责任和业务责任两个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只有组织发展责任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心理契约可分为7种类型,合三种取向——高组织责任期待取向、高员工责任要求取向、中庸取向,三种取向的大学生各占约1/3。  相似文献   

20.
将“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fis),他在《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中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Psycological work contract.1960)”。后来施恩(E.H.Schein)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