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4年11月13日至18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等单位在江苏省镇江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抗日根据地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和讨论关于抗日根据地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准备工作。通过报告和讨论,与会代表提高了对研究抗日根据地问题和全面研究中国抗日战争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八年抗日战争,河南战场是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党领导下,豫北军民率先投身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创建,后扩为统一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战功卓著。豫东、豫东  相似文献   

3.
冀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八年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冀南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篇章.冀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伟大实践,说明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思想的无比正确.  相似文献   

4.
冀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八年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冀南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篇章,冀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伟大实践,说明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思想的无比正确。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抗日斗争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全国抗日斗争的战略要求,决策并领导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它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在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乃至在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均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纵队,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下,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动员广大军民开展持久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党在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报刊。  相似文献   

7.
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我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与廉政建设的成就,对于我们发扬延安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我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功绩与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实行民主,陕甘宁边区成了抗日的钢铁长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8.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阜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海,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  相似文献   

9.
山西抗日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战略支点的形成,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抗战中期,山西战场的发展和扩大,对坚持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抗战后期,山西战场主动出击,实施反攻,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同时,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奉命率115师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至1945年七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山东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左”倾错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创建了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频发,灾荒严重,究其原因,有河南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经济乏力、政治腐败及战争影响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原崛起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中原崛起,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立足已有的中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整合和创新力度,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的成果推进中原和谐发展和崛起。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荒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此次灾荒范围广,具有并发性、连续性、积累性等。  相似文献   

14.
河南地处中原,位置重要。抗战时期,敌战区、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围绕报纸出版业在宣传思想战线展开了激烈斗争,形成了有别于正面战场的另一种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曾是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主流和浓缩。从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学校教育自古就与河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古代河南培养出灿若群星、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河南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末明初河南因战乱人口稀少,因地缘之便利,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等省的流民大量涌入河南与本地流民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流民队伍。这是复杂的制度、社会经济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外省大量流民产生主要在于封建贵族官僚地主强占农民土地、赋税徭役繁重等;河南本地流民的主要成因在于明政府赈济制度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运动对河南社会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河南社会的对抗,其中主要的社会对抗有:捻军起义,连庄会起事,教军起义和兵变,太平军和捻军攻占了许多城池,不少官吏被杀或逃亡,地主,富商被杀被抢更是难以计数,人民的生活也遭受极大的影响,战后,河南地方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重新恢复统治,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8.
豫南地处南北之交,全真道教之南浸,正一道教之北渗,豫南是其必经之地。豫南道教既有全真道教也有正一道教。全真道教主要在宫观,正一道教主要散居在民间。正一道教以其民间性而被称做火居道。豫南民间火居道的音乐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有乐神、娱人、德教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捻军所导致的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与经济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创痛,也扰乱了清末豫东皖北社会秩序。县城城池、衙署的损毁,书院以及文教设施的凋敝,冲击了儒家道德伦理以及儒家政治理念,如此种种导致了清末咸同年间豫东皖北地方社会处于一种失序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