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向肇庆西江日报社投了一份"应聘采编人员"的简历,报社通知我去考试并说明:考试期间,报社为考生提供酒店住宿及酒店就餐。这让我心里一热,因为之前多次到报刊社的应聘经历已挫伤了我的"新闻心"。一次我千里迢迢到北京某报社应聘,负责人告诉我要交1000元的押金办"新闻工作者"证,我交钱办证后,跑了两个月的软文广告业务,业绩为零,颗粒无收,吃住还要自己掏钱,于是,我打了退堂鼓,而押金却要不回来。又比如,一次我到一家杂志社应聘记者,所谓的记者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养华 《青年记者》2012,(24):55-56
我从1987年起在乡镇干通讯报道员,后来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迄今已有25个年头。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生活的底层,多跑多思多交朋友,才能抓取到新闻的"活鱼"。多跑新闻是跑出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余先生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根据报社的安排,主要跑社区新闻。2年多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社区记者,就要真正沉到基层去,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为居民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新闻素材永不枯竭,工作得心应手,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2009年,在新浪微博诞生3个月后,我被新浪微博的营销人员鼓动开设了微博账号。那时我刚离开山东老家一家地市报社到《传媒》杂志社工作,有机会到全国各地报社学习和交流。
  跑的报社多了,加之自己在此前20多年里的工作基本与报纸打交道,使我产生了将全国各地的报纸进行对比研究的兴趣,并将一张报纸分为版式、时评、深度报道这三部分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从阅读头版的报道、导读和图片入手,将好的头版和版面直接贴在微博上和网友们分享。  相似文献   

5.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6.
"今晚就是有天大的困难,绵阳晚报记者也要在现场,在第一时间采访到重灾区的灾情。""我不敢回家,我宁肯呆在报社不停地工作,我宁肯累倒,都不愿回去休息。  相似文献   

7.
我从行政管理与经济战线来到报业工作还不满三年。我记得刚到报社的第一次会议上,我只讲了一句话:“我的近期目标就是要和大家一道聚精会神抓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这些年虽工作几经变动,但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社、电台写稿,多数被地区报社、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其中,有一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有一篇被《人民日报》社采用。从采写这两篇稿件中我深深感到,做为一名通讯员,嗅觉要灵,反应要快,一句话,要善于捕捉新闻信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是小通讯:《冒雨送邮票》,其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雨天的傍晚,我们村三年级的小学生李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拣了一卷一千张的邮票,孩子怕邮递员着急,想亲自给邮局送去。可父母担心她年龄小,顶风冒雨跑好几里路出危险,主张交到大队或学校。我听到这个消  相似文献   

9.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11.
屈指算来,在记者站工作已三年有余。三年中,我曾失意、彷徨、消沉过,也曾得意、坚定、激奋过,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记者,现在回头看,三年驻站生活将是我人生经历当中一段重要的轨迹。到记者站工作,我开始是很不情愿的。2002年夏天毕业后到工人日报社,凭着在多家媒体的实习经历,本想在报社老师的指引下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却被通知驻站两年,而我又是当年进报社中唯一的一个,开始想不通,认为这与古时“谪贬地方”无异,为什么偏偏选中我?但报社的决定不容更改,“驻站好啊,那可是封疆大吏,一个人多自在薪水也高,…  相似文献   

12.
杨志勇 《今传媒》2007,(4):49-49
怎样搞好记者站工作一直是困扰各家报社管理的难题,也是许多报社驻地记者站工作始终在不断探索的常新课题.笔者以为,要搞好当前的记者站工作,关键是要明确自身角色,摆正"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原来在一个国营农场当了十多年的专职新闻干事,1981年春调到《伊犁日报》担任编辑工作。六年来,我尝到了编辑工作的滋味,有甘甜也有苦恼。这里,暂且不说编辑工作的甘甜,只想谈谈作为一个小报编辑的苦恼。我的苦恼,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对实际情况了解少,选稿难。在农场时,我经常跑基层,生产情况如何,职工想些什么,心中比较清楚;有些什么新情况,工作中出了什么新问题,很快能听到反映,到了编辑部以后,每天过的是“两点一线”(从家到报社——  相似文献   

14.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5.
张剑 《新闻前哨》2003,(11):51-52
2002年,我在报社编辑部工作6年后,来到襄樊分社工作,成为驻站记者中的一名新兵。对于一个写惯了“经济分析”、“市场观察”,跑惯了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的青年记者来讲,一下子面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起初的确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年多来,我逐渐适应了记者站的工作,迈出了  相似文献   

16.
我作为报社一个编辑部的负责人,所在部室连自己一共3个人,一个星期做6个版面的编辑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孩子读初中一年级,学校在离家2.5公里外,几乎每天接送跑四趟,自由时间少之又少,加上单位提供的采访条件很有限,所以下基层的制约因素很多,但是"走基层、转作风、改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秋,我从国外读完两年硕士回来,重操旧业,继续在我供职的北方某报社做文化娱乐新闻记者.由于刚回来,领导为了让我迅速恢复工作感觉,命我和一位跑电视口的记者去跑个活,是关于中国情景喜剧十周年庆典的.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19.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20.
1990年元旦刚过,一封署名“中共百口泉采油厂委员会”的表扬信送到了新疆石油报社,信中称该报记者魏海生是“半个百口泉人”。百口泉是个远离克拉玛依市区七八十公里的小厂,小魏经常到这里采访,给这里的干部、工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小魏在报社分工跑勘探开发一线,他一跑就是8年。克拉玛依油田有120多个采油、修井等基层队,他几乎都跑遍了,640多个计量站,他已跑了三分之二。有咱工人的味道“油田衰我耻,油田兴我荣。”这是小魏时常用以鞭策和激励自己的话。他以高度的责任心,随时关注着油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