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们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周中亮 《学周刊C版》2014,(2):206-206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出现了漠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实现“中国梦”.建设“好教育”,让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人民大众对教育的深切期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相似文献   

4.
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能算是最好的教育。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告别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走进以学生为本、以每个学生全能发展为本,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7,(13)
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努力改善教和学的关系,努力改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构造和谐空间,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向生本,教师就必须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让学”这一观点最初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旨在“把学习的方便和好处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  相似文献   

8.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9.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0.
言宏 《教育》2007,(5S):50-53
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努力改善教和学的关系,努力改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构造和谐空间,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2015年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何为适合的教育?"适合教育"是指"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个性化教育,是世界现在的趋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培养人才,必须按照他的天赋、素质、兴趣加以引导并实施教育,这样他潜在的才能天赋才能得到发挥。这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这个就是适合的教育。我们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德育》2013,(17):F0002-F0002
潍坊广文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的“适才教育”之路。适才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义:“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具体开展有五条途径: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  相似文献   

13.
我的第一届学生,10年以后,他们回到了我的身边,当我一一拥抱这些大孩子的时候,我想当年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甚少的我,要说做得好的地方,无非是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相信每个孩子,并且做到了“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出现了漠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实现"中国梦",建设"好教育",让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育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学校教育只有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适合的校本课程、适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玉胜 《甘肃教育》2011,(23):16-16
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曾是每个学龄孩子的梦想与骄傲。更是成年后难忘的儿时回忆和校园童趣。让差生戴“绿领巾”以示“激励”的做法有悖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明确提出了“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差点教育是教育部国培专家,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黄宝国副校长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借鉴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以及对芬兰教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差异,研究学生“差点”,共享学生差异,缩小学生差距,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地发展、健康地成长。截止到2014年2月底,吉林省先后有七个地区的十五所学校先后开展了差点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差点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差点教育的独特魅力,也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熊凯 《辽宁教育》2012,(10):8-10
一、营口实验学校"2199工程"的缘起《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