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中国书院德育实施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教育机构,品德教育是其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书院的“分年”教育、道德个体的因材施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不局一隅的开放性品德教育及德育“课考”等来实施其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在培养书院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书院德育实施系统的探索,希望能对现代学校的品德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说:“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内容广博精深,化育行为藏于细节和微小之处.可以说“一言一行皆有仪,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一所年轻小学,紫岩小学以“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确立了“德育就是培养儿童生命体验的过程”的德育方向,让德育从书本里走出来.从谈论中走出来.向习惯走去,向生活走去,更向未来走去。  相似文献   

3.
职校生对德育多不大感兴趣,而教师大多空对空讲大道理,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结果是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新一轮公共课程中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乐”起来,让德育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力求做到“五化”: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课堂开放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生动趣味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5.
李俊民 《上海教育》2005,(4A):14-14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能就德育抓德育,不搞“门面”德育,不搞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德育,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生动活泼地把德育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德育活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应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从中得到亲身的体验,把这种体验内化并升华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德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笔者曾经对高中毕业生作过一次调查:“你认为高中阶…  相似文献   

7.
让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真正“硬”起来马鞍山市教委副主任郭应曾在学校工作中,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长期没有得到真正改变。对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人们从理论上是能够接受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放在可硬可软、可紧可松甚至可有可无的位...  相似文献   

8.
盐对我们的身体很重要,可是,如果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没有人肯吃,即便吃下去,也要到医院治咳嗽。但假如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这让我们联想到德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强。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教学双轨运行,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活动或体育馐动,分得很清楚。也就是“盐”没有放进“汤”里,而是分开来让学生“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9.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首先要解决一个“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让德育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学校德育要凸现自己的个性;让师德发挥充分的感染力,师德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组成;让课堂体现德育的穿透力——德育要融入课堂。如果每个学校的德育都有依附自己土壤的个性,如果每个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群体,而且能扎扎实实地将德育融入课改,润物无声,那德育就会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佯谬”是指道德教育或者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效的:如果要想让学生按照已有的道德规范行事,德育需要采用强制的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如果不用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长大以后,或许连什么是道德所要求的,什么是道德所禁止的都可能分不清楚。“德育佯谬”之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出来,是由于自由、民主、平等等社会价值观开始兴起、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协商对话是交互理性的对话性过程,通过协商对话,德育能够走出“德育佯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孩子出现问题前进行空泛的说教,或是孩子出现问题后进行严厉惩罚。教师习惯性地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但学生往往抵触反感,经常“就要那样干”。老师们常常喊着“新德育”的口号,却始终走在传统德育的路上,导致德育效果不佳。为此,南江县长赤镇小学提出“美格少年养成策略”,实施“导练励”相融的操作体系,方法上指向“培育”和“生成”,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塑造最美自己,遇见最美自己。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为本,智勇为用。道德不立,智勇乃乖。”这不仅是先生人格风范的真实写真,也是他昭示后人重视德育的肺腑之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习惯更为重要。然而,德育之路又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充满艰辛的路,因此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以致德育之路越走越窄。其实,无论形势如何改变,抓住“四多四少”,往往可以让德育工作柳暗花明,让德育之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校运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机制,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从塑造学生“三好”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形象入手,收到了较好的德育实效。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深挖隐性德育资源,强化育人 的主导作用,塑造良好学生形象   我校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为突破口,全力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正面的影响。我们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吴夏孙 《中国德育》2007,2(7):59-60
一种有生命力的德育,必定植根于儿童生活、校本实践和地方文化传统。开辟“乡土德育”栏目,就是为了发现、宣传和培育更多新鲜的、有生命力的德育样式。土生土长的东西,或许粗糙,但其中包含的田园诗般的教育梦想和奋力前行的实践冲动,会让德育变得更有魅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多年的德育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光说不练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起码不是完善的德育。”因此,我们积极开展生命体验性德育。  相似文献   

17.
对道以及人与道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二十五章是一个核心。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母者,化育天地万物的根本,这种根本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郭欣 《语文知识》2011,(4):76-77
创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应该确立起以“培养人的健康发展”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应该破除价值虚无主义,培育生活道德,化育生命情怀,接纳真实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20.
一、德育机制是和谐发展的灵魂 学生是学校的基础,是教育的主体。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每个家庭的迫切愿望。做好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德育为先,学生的和谐发展才有根基。我们学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围绕“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学有专长、锐意进取”的宗旨,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为目标,以现代礼仪教育为内容的德育目标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