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心理不同程度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新生入校开始到离校之前,构建“全程式”感恩教育模式,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实践感恩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感恩缺失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文章从心理角度入手,分析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并从心理角度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理的表达是其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根据大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主要表现和感恩教育现状的不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出"知情意行"模式来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会感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国内外对“感恩”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分析感恩的内涵和运作机制、感恩的作用以及感恩的评估等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干预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会感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国内外对"感恩"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分析感恩的内涵和运作机制、感恩的作用以及感恩的评估等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干预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学生感恩心理状况,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6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感恩水平总体上比较高,但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发展不均衡,女性大学生在感恩认知、感恩行为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男生,艺术类大学生在感恩行为维度和总体问卷上显著性地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学生干部在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总体感恩水平上显著性地高于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恩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感恩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中文版感恩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助人行为倾向问卷对广东省某高校527名大学生心理骨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感恩、生命意义感与助人行为两两正相关;生命意义感在感恩和大学生心理骨干助人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感恩和生命意义感来促进大学生心理骨干的助人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进  曾强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108-110,114
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人文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意识教育,营造感恩意识教育环境,强化感恩心理引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家庭、学校以及自我教育的缺乏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思想的日益淡化,致使大学生中频频出现与感恩思想相悖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而"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0.
善于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相互尊重、愉悦自我、人际和谐。我们应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情感,高效地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校的感恩教育如何从感恩父母师长提升到感恩国家社会这一高度,一种“智力投资教育”活动通过算账,算出了大学生国家社会对他的智力投资额、家庭的教育投资额和受教育者机会成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活动中突出了“明德育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能,实现了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懂得感恩、报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感恩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并对感恩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蕾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In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gratitude has normally been promoted as beneficial to oneself and others and as morally good.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you have is conceived as virtuous, while acts expressing gratefulness to those who have benefited you is often regarded as morally praiseworthy, if not morally expected. However,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of the moral status of gratitude should also frame the possible cultivation of gratitude in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whether gratitude should be regarded as morally ideal, praiseworthy or expected in contexts marked by social inequity and injustice. It considers competing articulations of gratitude in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how gratitude can be conceived in some cases as praiseworthy and in others as potentially problematic. Finally, it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of a multipronged view of gratitude for teaching for and about gratitude in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外施性的德育面临的问题是它难以进入到儿童心灵深处,因而低质低效。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认识素朴的德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教学生本化是形成良好教学生态和建立德育真正基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丽萍 《高教论坛》2006,(5):196-198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以功利观念来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其培养的人才队伍日趋壮大,在基础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如何加强德育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本文从自觉性、导向性、层次性、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方面,就高职教育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ral authorship as an el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vice teachers in the Netherlands. Moral authorship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observe, identify, verbalize and reflect on the moral aspects of their work in a proactive and dialogical manner. We elaborate on moral authorship by theoretically exploring six interdependent tasks of moral meaning making: moral commitment, awareness,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ing, moral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Narratives of 19 novice teacher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moral authorship in teachers’ talk. The results show the opportunities of moral authorship to support, navigate, and reinforc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vice teachers. This study suggests professional self-dialogs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authorship.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分析,提出以养成教育校正学生行为习惯、以职业情感培养道德意识、以生活实践锻炼道德毅志等加强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