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常说“时光不再倒流”,意思是逝去的事物是不可能再现的。但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远红外技术的发展,人们或许可以追踪“过去”的踪影。最新技术水平的远红外探测器根据热成像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再现“过去”的事物。其原理为:任何物体本身都是一个“热源体”,它在空间上的任何移动、停留,都会留下人的眼睛所观察不到的“热成像”,但是,远红外探测器对此却可以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2.
张唯诚 《知识窗》2013,(9):46-47
随着对感觉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品尝”并不仅仅是舌头的事。从餐具到音乐,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与味觉并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能影响我们的口味。  相似文献   

3.
李红英 《知识窗》2013,(4):72-72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言的.指在网络中不被人们接受的、异常的、不符合常规的事物。信息技术课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主流“套路”已不再得到学生的青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非主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4.
刘婧  王德庆 《科教文汇》2014,(31):149-150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美学是他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围绕“理想,单就它本身来看”这一章进行阐述分析,通过对理想的概念,理想的个性和理想对自然的分析来了解“艺术美,或理想”的内容,进而说明艺术理想,即艺术美是拥有内在精神的,高于自然的东西,艺术家应该通过赋予事物他想表现的精神内涵,然后通过作品内容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艺术美就是人们对于自然事物赋予精神内涵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亦即对事物的反思)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表述。但是在本文看来,这句话在深层上蕴藏着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革命,因而可以被理解为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它暗示着近代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即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范式转变,真正地体现了哲学的特性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正>老子的“贵柔”思想以“水”“婴儿”和“母”三个不同的意象为出发点,分别说明了“柔”不同的特征及其与“道”之间的关系。老子将人们都能接触到的这三者作为论述“柔”的关键,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的特性。所以老子关于“柔”的论述,最终都要落足于“道”。老子的“贵柔”思想,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和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于中国的哲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顺性”指顺其天城人事物之本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家的“尽性”学说,成为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儒家的天人观人天整体性的大生命观,顺其天地事物之本性而为,使自然更加完美,效法天地,成就安身济民之广业。道家主张“任性”,保持人与物天赋本性的纯真,任其自然发展,通过本性与自性的融合,以实现各安其司,各任真性。人们只有首先治理调摄自身,静静地养生,随后才能神志清明地治理天下事物。元极以“性命双修性为本”直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广大农村的金融领域,“红”“黑”并存,此起彼伏、你消我涨;“红”是指方兴未艾的小额贷款,“黑”是指甚嚣尘上的高利贷;“红”是代表前景光明的新事物,“黑”是象征违逆社会发展规律的旧事物。那么,“红”“黑”之间的博弈结局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文化》2006,(9):20-21
尽管自然界的事物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它们都是互相联系、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生改变的。这些规律都是科学的、符合情理的。但是,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也有“反常”的时候。反常了,还符合科学原则和科学理论吗?  相似文献   

10.
李东辉 《知识窗》2007,(12):25-25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1.
布尔代数中的 0和 1是表示两个元素、两种状态、两个值、两种可能的两个数字符号。也就是说 ,1和 0代表了有与无、黑与白、阳与阴、好与坏、真与假、通与断、活与死等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它是一位二进制数 ,只能有“0”和“1”两种状态。然而 ,现实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只用“0”和“1”两种状态来判断或描述事物 ,有时显得太粗糙 ,精度不高。为此 ,就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的四种状态来描述和判断事物的特征。如某声音的强弱分“强”、“较强”、“较弱”、“弱”四种状态 ;某故障分“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四种状态 ;某…  相似文献   

12.
熊严 《华夏星火》2011,(5):63-65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毒豆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并非新鲜事物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此时体现出它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逐渐成为解决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天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它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元极学“和论”对“和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内涵有:和乃自然之道,和生天地万物,和是三元之根,和为性命之本。  相似文献   

14.
鱼不仅可以用来美食,用来观赏,还可以用作非常方便的“可视化”科学实验平台。人类在探求各种事物的奥秘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事物及其变化不愿轻易露出庐山真面目,非常难以观察。一般人们把这些难以观察的环节称作黑箱或灰箱。顾名思义,黑箱或灰箱就是无法直接地、轻易地被理  相似文献   

15.
“教书育人”与“育人教书”这两个概念词序的先后并不代表轻重缓急的顺序。教书与育人也不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育人反映的正是通过教书来达到培养人这一目的的认识论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任何新事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们参照原有的事物并通过不断创新而创造出来的。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破旧立新,发明出不一样的作品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分析原事物,舍弃原事物中过时、消极的部分,保留积极合理的部分,并且赋予保留下来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从而创造新事物。新事物不是对原事物的彻底否定,它们之间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只要寻找到这种共性,并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变化,便可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没有完美至极的事物,事物总是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或大或小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任何事物都是人们创新改造的对象。那么,对于普通发明爱好者来讲,该从哪些事物着手进行发明创造呢?发明创造的实践表明,着手点就是大家常做的事和常用的物,这就是劳动工具、学习文具和生活用具。  相似文献   

18.
创造一词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时下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相似文献   

19.
赵泽一 《百科知识》2023,(30):68-70
<正>近年来,网络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的网络用语随之出现。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对新鲜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和新风尚的不断追求。网络流行语通常表现为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发生了意义和用法的转变。国内最早对“流行语”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是胡明扬、张莹,即“流行语指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替代而悄然消失的词语”。杨文全认为:“流行语一般表现为带有方言色彩的口语,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或社群内被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  相似文献   

20.
陈姣 《科教文汇》2009,(2):264-264
本文从设计中“物”与“物”、“物”与“环境”的整体观上米谈“度”的把握。不仅对事物本身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还对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用丰富的案例对“度”的把握进行了讨论,提炼出“和”、“适”、“巧”等概念,通过质与量的解析,将“度”置于“和谐”的阶值结构模式之上。适度、合宜,都是对设计中各因素的“度”的把握,有助于设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