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了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被害人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及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应在立法上给予重视,并逐渐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2.
婚内强奸是否应定强奸罪,在学界有否定说、他罪说、折中说和肯定说。否定说的缺陷在于未能认识到,妻子是独立的个体,婚姻不是性权利的让渡,配偶权不能当然实施性暴力,同居权也只是请求权;他罪说未能清楚识别婚内强奸行为的侵害法益——妇女的性的自主权,因而也不正确;折中说额外给婚内强奸增加时间条件,缩小了强奸罪的外延。从犯罪特征看,婚内强奸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法律原则看,婚内强奸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认定婚内强奸行为构成强奸罪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3.
婚内强奸是否应定强奸罪,在学界有否定说、他罪说、折中说和肯定说.否定说的缺陷在于未能认识到,妻子是独立的个体,婚姻不是性权利的让渡,配偶权不能当然实施性暴力,同居权也只是请求权;他罪说未能清楚识别婚内强奸行为的侵害法益--妇女的性的自主权,因而也不正确;折中说额外给婚内强奸增加时间条件,缩小了强奸罪的外延.从犯罪特征看,婚内强奸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法律原则看,婚内强奸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认定婚内强奸行为构成强奸罪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4.
孙彩虹 《红领巾》2004,(5):68-71
在日本,有关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法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从2000年开始,日本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犯罪被害的防止和犯罪被害人保护的法律,尤其是犯罪被害保护“二法“的出台,使日本在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法“通过减轻被害人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以及扩大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各种措施,使被害人保护呈现出独立性、实效性、体系化以及对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平衡保护的制度特征.日本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制度为我国构建被害人保护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有犯罪就有被害人。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和救济,虽然刑事被害人具有当事人地位,甚至被赋予了多项诉讼权利,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缺乏有效地保护和救济。针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被漠视的现状,借鉴域外先进的刑事被害人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来保障。  相似文献   

6.
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长期以来社会对犯罪被害人权利问题一直未引起高度关注,致使被害人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随着被害人权利的逐渐受到重视.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指控犯罪并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去,但由于被害人大多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故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往往力不从心。从顺应国际社会加强保障被害人人权的潮流以及保证被害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看,我国有必要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的犯罪观念,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我国被害人保护相关法律没有与国际接轨,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能使刑事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被害救济是对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权利缺损所给予的补救。在原始社会,私力救济是当时被害人唯一的权利救济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法律出现,公力救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公力救济中存在犯罪人赔偿范围过窄、执行难、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尚未确立等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犯罪被害人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可以看出其中的确存在着对被害人权益保护意识上的欠缺、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的立法不周全以及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执行的不足等缺陷。如果对被害人的权益不给予应有的法律保护是有悖人权平等和司法公正原则的,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一定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如何从法律的产生及良好运作上完善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被告人的权利保护进行互相比较,在刑事诉讼法中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如何使被害人的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并把被害人以及被告人各项权利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是各国刑事诉讼法上进行立法及完善法规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对被害人的各项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现今其权利的配置情况和存在的各类问题,将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拟定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措施法案,从而真正能够对我国的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价值体现.我国1996年修改之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从原来的诉讼参与人地位,上升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扩大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这对于充分保护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机关准确查明案件事实,惩罚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这既与被害人不完全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有关,也与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有着很大关系.鉴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被害人的告知机制来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将会对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对建立、完善告知机制的必要性、做法等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完善性权利刑法保护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对性权利保护的规定的滞后性日益凸现。如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性别限制,对婚内强奸规定的缺失,对猥亵罪犯罪对象的限制等等,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对完善性权利刑法保护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犯罪被害人的过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界对被害人问题的研究热情往往集中在保障被害人权利,反观对被害人过错问题的关注却显不足。近年来发生的邓玉娇案等刑事案件使我们认识到犯罪被害人过错在犯罪的产生、发展中作用很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犯罪人的定罪量刑。我国有关被害人过错的研究和立法除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稍有涉及外,刑法典中并没有被害人过错的条款,导致司法实践中刑罚适用的不均衡。笔者试图在加害-被害互动形成犯罪的刑法立场上,构建我国完整、系统的被害人过错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强奸,是一种严重侵犯妇女人身自由、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它还常常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重伤、死亡或自杀等严重后果,对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对这类犯罪分子,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要准确认定强奸罪,做到稳、准、狠地打击这类犯罪分子,其关键就在于证据。强奸案件中的证据来源,受着强奸案件自身特点的制约。在通常情况下,强奸案件的发生,除了被害人和犯罪分子外,没有第三者在场,这样,被害人的陈述就成了强奸案件中证据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是被害人对犯罪分子的控诉,也是我们查情案件事实、证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与权利日益受到法律的重视。笔者试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概念及形式、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刑事诉讼被害人诉讼权利制度的完善这三方面对形式诉讼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追究犯罪和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这是刑事诉讼法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虽然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有了很大发展,但事实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文章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及刑事诉讼被害人权利和地位的现实状况,从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完善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苏米拉提 《成长》2005,(8):88-90
强奸罪是法律出于对人身安全的保障设定的罪名,它为人的性权利提供了一个最低程度的法律保障,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公民性权利的社会思考。据考证,在人类发展的远古时期,由于女性没有独立的人身人格权,一般的强奸犯罪往往被视为是对女性的父亲或丈夫的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在印度的宗教经典典籍中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并都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妇女是一种财产,永远依附于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如童婚、嫁妆制度、萨提制度、深闺卖淫,变成了严重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陋习,通过对这些陋习的剖析,对挖掘影响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强奸罪侵犯的客体是强奸罪社会危害性的集中体现,人们对强奸罪客体的认识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强奸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不仅包括女性性的权利,还包括女性的身心健康、人格和名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