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晓原 《文教资料》2001,(5):94-103
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报告文学理论批评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了斐然可观的实绩。史的研究在此间庶几成为一个热点,取得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效益。 这一时期,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史的研究论文,而且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报告文学史专著。其中断代性的报告文学史有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1987),李丽莹、李先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1990),章罗生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1995),余树森、陈旭光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1996);通史性的报告文学史有张春宁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50年代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1953)、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55)、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和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等四部现代文学史的《绪论》作为突破口.围绕对新文学的性质界定和文学史过程的梳理这两个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部文学史的具体的理论运用和表述方式.探讨二十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生产存在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并进而分析这种现象的状态、因由和其内在的学科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如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男性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占了文学史的半壁江山,而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所占文学史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异军突起,但也只是分得了文学史中边缘的一席之地。男性学者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市场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编撰工作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迄今为止 ,影响较大、集中代表了学术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 ,当属《浮出历史地表》和《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两部史著均具有开创性 ,同时也都存在局限和缺憾。今后在撰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时 ,当注意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二是研究方法的开放与包容。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写当代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新的文学史也不负众望呈百花盛开之势。在众多的文学史中,有两本文学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南一北两本  相似文献   

8.
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代表的"思潮运动史"式的述史模式、以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和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为代表的"文体分类的作品史"式的撰史模式和以人为中心通过作家串联作品和思潮的写史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书写的三种主要方式.相较于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较为单一的写史模式,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关注和研究新文化运动早期"附骥式"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变革的探索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是80年代初崛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已出版了《心灵的探索》、《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等有影响的专著,其最大的特点是:把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想联系起来,把文学史的研究与历史、文化、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去揭示人的存困境并不断去追寻和开掘,具有哲学和思想意义上的心灵探索和启蒙主义色彩,因而其独特的研究也就具有超出文学史研究意义之外的哲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修己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编写的。黄修己先生曾参加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等九院校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工作,还著有《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等专著。这次所编《简史》,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陆续有几部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文学史问世。由管林、钟贤培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出版后,以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有关行家的关注,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一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新尝试,是《发展史》的一个特色。已出版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大都以年代将文学史分为几个时期,再将作家作品按时期论述。《发展史》则采用组合型的体例,将全书分为四大块,即“综合编”、“文体编”、“作家传”、“大事记”,这四大块各自独立,又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体。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接受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同一个作家的解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瑶版《中国新文学史稿》、夏志清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三本书中对于作家郭沫若的解读展开,对于不同版本文学史中的观点异同以及存在歧见的原因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对二十年代中期兴盛的乡土文学流派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有的论著也设专章专节论析,对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不仅审视了“乡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指出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于总结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繁荣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乡土文学”的有无之争及概念的界定“乡土文学”概念是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率先提出的。翌年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肯定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存在。可惜的是后来并未展开研究和探讨。解放初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次列专节  相似文献   

17.
在1950年代两岸三地的学界中,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秉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众不同,独树一格。而其对新戏曲、新歌剧、历史剧等方面的叙述仍为当下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撰述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史和文学史,关于十七年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编纂观念的变迁,也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文学观念、市场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对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阐释进行梳理,有效地为十七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参照,并有助于完善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熟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写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牵引之下,进入了一个文学考古挖掘盛时期,而由此引发的研究热点(如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钱钟书研究等)持续了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现代派诗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曹万生先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厚实的材料和深刻的理论研究而具有开拓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它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现代派研究的某些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