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I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利用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辽宁省近50年年际和季节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无干旱事件发生;年际、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干旱程度略微增加;年际、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最强;辽宁省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辽东不易发生年际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发生年际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季节干旱分布特征较分散,辽东春季不易发生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和辽西夏季发生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辽宁省普遍发生秋旱较轻。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是农业干旱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干旱风险受随机性和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农业干旱风险理论,从农业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分析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计算大连市2000年-2007年8年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显示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指数高达4.7366,发生农业旱灾概率最大;然后根据干旱风险指数的结果,构建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可变模糊法对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大连市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易发生重度干旱。研究结论表明:本文农业干旱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可行,计算结果较准确,为区域农业干旱评价提供了一种考虑多因素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植物面临最主要的环境胁迫,植物长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形成了一系列抵御干旱逆境的生理机制。研究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是当前抗旱研究中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植物适应干旱的类型,气孔调节、代谢调节、渗透调节、干旱信号传递等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帕尔默干旱指数的修正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永强  张亭亭  王学凤  徐丹  路璐 《资源科学》2014,36(9):1810-1815
干旱是黄河流域危害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帕尔默干旱指数是一种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干旱形成过程的方法,但美国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我国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黄河流域的干旱情况。因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39个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气象、径流和土壤等相关数据的实测值或再分析数据,对帕尔默干旱指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合黄河流域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并利用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干旱指数模拟出黄河流域1965年8月、1972年8月以及2000年7月的干旱范围均较大,相应站的干旱程度也与历史资料吻合,比较准确,可为黄河流域进行干旱规律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河上游气象与水文干旱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具有成因复杂、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干旱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干旱指数是定量化干旱的工具,可用来分析干旱频率、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选取标准降水指数(SPI)与水文干湿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气象干旱指数与水文干旱指数,利用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祁连、野牛沟、托勒和肃南4个气象站1968-2009年的降水数据,采用子流域划分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月、季节和年尺度计算出各站气象干旱指数及相应年份的水文干旱指数,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SPI与水文干湿指数都对干旱反应灵敏,均能较准确地发现和评价干旱,且二者在年尺度上以及空间上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月尺度上,因水文循环过程,水文干旱滞后于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6.
干旱等级是描述一次干旱强度的定量指标,干旱灾度是描述一次干旱造成社会损失大小的定量指标。这两个指标从理论和应用方面来说具有客观、定量的优点,逻辑关系严密,概念明确,简单易行,计算方法科学,实时资料可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运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监测业务。  相似文献   

7.
关中地区城市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干旱脆弱性是指城市系统对城市干旱的敏感性以及由于缺乏应对能力而使系统易于遭受损失的性质和状态;对城市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的评价分析是城市应对干旱扰动的基础。文章从城市干旱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出发构建脆弱性评价系统;在"基于区域的综合脆弱性"评价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贡献度模型,根据关中地区2009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关中5市的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渭南、铜川、西安和宝鸡市干旱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咸阳市干旱脆弱性水平较低;②关中平原城市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严格一致,敏感性与城市化水平呈正向关系,应对能力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因素影响,但自然资源因素发挥着更大作用;③各市干旱脆弱性指标层主要贡献因子各不相同,但呈趋同态势,突出表现在社会干旱敏感性以及应对干旱的技术、自然资源禀赋等因子上。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石  李素霞  赵红梅 《今日科苑》2009,(11):120-120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研究干旱程度并确定土壤-作物系统干旱阈值对干旱评价和土壤水分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众多作物受旱研究中,基于土壤分层水分变化研究的较少。针对此问题,在红壤上进行了遮雨条件下花生干旱试验,设持续干旱4~25d共7个处理。每日监测各个土层基质势,收获后测量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干旱到一定程度后,花生与土壤干旱均存在阈值反应,干旱超过12d后,生物量明显下降;土层0-30cm水分变化可以代表测简土层O-60cm的水分变化,同时该土层的水势在干旱12d的时候降至最低,与产量阈值反应存在对应关系。结果说明,通过监测或模拟恰当土层的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土壤的干旱程度和作物的受旱状况。这一结果为土壤和作物干旱评价和田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世界上广为分布的自然灾害,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地处低纬度,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目前广为应用的用以评价干旱情况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仍存在算式易饱和、空间拟合不准确及具有时间局限性的缺点。针对以上问题利用MODIS数据,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干旱监测的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的南四湖湿地干旱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和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指数数据以及干旱年份(2002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南四湖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干旱背景,并利用干旱年份的5景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并作为湿地对干旱响应的特征指标,研究了2002年南四湖湿地干旱特征,揭示了湿地对于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特征,着重分析了干旱对湖泊湿地植被的影响,并讨论了极端干旱对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近60多年来南四湖湿地增温趋势明显(R2=0.21,P=0.0002),干旱趋势不显著。2002年是南四湖湿地自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年份,也是严重干旱年份(PDSI-3);②干旱导致湿地水面持续减小,湿地植被NDVI和植被面积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特征。在受到轻微干旱时,湿地植被NDVI略有增加;当发生中度和严重干旱时,湿地植被NDVI急剧下降,且小于多年平均值;③从空间格局看,2002年10月份南四湖中的南阳湖、独山湖和昭阳湖干涸见底。湿地干旱初期,随着水位下降植被向湖心扩展,湿地NDVI上升;而后随着湖盆出露和干旱加剧,植被开始由湖周边向湖心不断死亡,NDVI下降;④极端干旱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因此,进行景观格局年际变化分析时需要格外重视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短时间内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近50年来干旱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区干旱具有的特点,同时归纳总结了我区干旱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我区防汛抗旱的角度针对抗御干旱缺水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占明  陈子燊  黄强  曹深西 《资源科学》2013,35(5):1007-1015
本文基于Pa、MI、SPI、ZI、SPEI干旱评估指标,对广东北江流域干旱等级进行评估,统计出各指标干旱等级不一致的情况,然后通过各指标间的等级不一致率及等级差值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异同,同时根据CI、AWTP指标的定义,统计出季节尺度的干旱持续时间CI-N(多年均值为CI-L)及与之对应的一次等价连续干旱期AWTP-N(多年均值为AWTP-L)并进行对比分析.在Pa、MI、SPI、ZI、SPEI指标的对比中发现,Pa与MI评估的干旱等级较接近,ZI、SPI、SPEI评估的干旱等级较相似,但Pa、MI与ZI、SPI、SPEI评估的干旱等级存在较大差别.这些差别主要原因是各指标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各指标间干旱等级不一致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秋季(10月、11月)和冬季(12月、1月).对比分析发现MI比较Pa评估的干旱等级更为合理;SPEI比较ZI、SPI评估的干旱等级更为合理;在对气温变化造成蒸发从而影响干旱等级变化的反应方面,SPEI优于MI;结合历史实际干旱资料对比分析发现SPEI对干旱的评估更接近实际情况.在CI与AWTP对比中发现,二者评估的干旱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甚至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分析结果也可为干旱评估指标的改进或新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7省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候要素资料,利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指数,分析了近50a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特征,且春季轻旱发生频率最大。以西北部为主的干旱南边界以(40~60)km/10a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扩展,近50a南边界向东南扩展推进了200~300km;干旱面积以4%/10a的速度增加,近50a干旱面积扩大到占高原面积的94%。以中部为主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次之;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3~4a高频振荡周期。1971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预计未来数年黄土高原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锡林郭勒盟本地干旱指标公式解释说明,阐述干旱指标意义及在实际业务应用,指标业务化后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单站点实时曲线监测分析及区域等值面干旱分析,为当地干旱气象服务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徐春晓  袁潇晨  金菊良  郦建强 《资源科学》2011,33(12):2308-2313
以邵阳市15个雨量站逐月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适线法估计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分布函数,利用3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了两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并比较了3种Copula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后分析了邵阳市干旱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pula理论能够为多变量干旱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的Gumbel—Hougaard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较好地描述各站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适线法避免了基于数据估计分布函数参数的不合理性,使基于Copula函数的频率分析结果更客观可靠;区域干旱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性,各站干旱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干旱监测等级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干旱灾害时效区域、受旱症状及干旱灾害等级划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干旱灾害等级对应气象指标的分析和确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自主生产的叶面积指数产品GLASS LAI定义叶面积指数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对四川省2006年夏季发生的干旱事件进行分析,将结果与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识别的干旱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LASS LAI可以反映干旱分布及严重程度,在东部盆地的效果要优于西部山区的效果,在东部盆地,叶面积指数距平对旱情严重程度的反应偏轻.由于叶面积指数变化受地形影响严重,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将高程作为一个参数设计叶面积指数干旱指标,也可以与其它数据结合,构造综合干旱指标,以提高干旱特征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6)
该文采用彭水县国家气象站1951—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推荐的干旱评价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指数分析彭水月、季、年不同时间尽度下干旱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彭水大部分年份总体水分盈亏平衡,69a中总体干旱为41%;(2)彭水县年干旱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重旱最多,21世纪出现了年度干旱最重的特重旱;(3)从各季干旱来看,冬季干旱最多,69a中出现干旱的频率达46%,夏季干旱频率最少仅为38%,冬春夏三季均有一次特重旱。  相似文献   

19.
在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多种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广泛的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干旱往往可以使大范围的农业长期绝收。干旱发生频率较大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准确有效地监测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并评估其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干旱遥感监测的本质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来反映干旱的程度和分布范围,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030389657所属分类:图书科学与自然大气科学《区域干旱形成机制与风险应对》("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由四篇共20章构成。第一篇是理论与技术,介绍了广义干旱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以及模拟模型。第二篇是海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介绍了不同干旱指标在海河流域的应用,识别流域干旱驱动机制,以及分析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第三篇是东辽河流域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