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拟以The Kite Runner的两中文译本为例,从语言维的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各自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17,(1):71-74
亳州市博物馆英文介绍是作为地方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但是翻译现状却亟需提高。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从语言、文化、交际功能三个方面对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发现该理论中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翻译方法对展厅介绍的英译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为理论工具,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两个外国译者C.F.R Allen,Arthur Waley和两个中国译者卞之琳、许渊冲的<诗经·揉有梅>的四个英译文.通过分析比较,Waley,Allen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卞之琳与许渊冲在语言与交际维更多适应原文.综合来看,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多维度适应整合程度高于两位外国译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现了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其翻译策略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7.
景观设计术语除专业性、约定性等术语共有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广泛性。译者在翻译景观设计术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词多义和日常词汇术语化等难点。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针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景观设计领域中有关术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9-23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借助"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和"多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妈祖文化宣传资料的英译文本,指出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翻译错误,并探讨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巴金翻译的 《快乐王子集》是成功的译本,受到我国儿童的欢迎.现以翻译适应论为指导,以 《快乐王子集》中的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译本为例,主要从语言维,交际维与文化维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与选择,以期找到译者翻译得以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莫竞 《英语广场》2020,(8):48-51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政治话语特有的生态翻译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探讨、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旨在进一步提升政治外宣翻译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作和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背适者生存。笔者以为,受翻译适应选择规律的制的.引进异质应把握的尺度是;在语言维上.遵循求美律.在引进有独特文体价值的异化语言的同时.保存汉语的美学规范;在文化维上,应避免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力的距离过大;在交际维上,尽最大努力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一主题概念出发,对化妆品牌名的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即: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层面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为品牌名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引进"杂合"的概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林纾在其小说翻译中采用的是"杂合"策略,这种"杂合"是表现在语言、文化、诗学各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杂合";是其多维适应当时"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维、译者维、诗学维、读者维、赞助者维和目的维的基础上,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马婕 《海外英语》2014,(16):116-1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该文选取林语堂和Davis的译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该文尝试建构"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国散文翻译的评析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实现“翻译‘多维度适应’”的语用顺应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语用顺应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语言使用机制的描述,笔者发现两个理论都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个连续不断选择、顺应(适应)的过程.在对语境的界定方面,两者也体现出了诸多相似性.这两个理论是一脉相传的.基于此,笔者借语用顺应论这块“他山之石”,来攻翻译这块“玉”,提出“翻译‘多维度适应’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话用顺应来达到”这一观点.同时,分别用例子来为论点提供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陈俊花 《英语广场》2023,(13):21-24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故都的秋》张培基和王椒升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阐述了两位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的选择,并分析了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中的适应性选择。两位译者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译文效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与比较,而且生态翻译学对于散文翻译现象有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对于散文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译者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对权威外宣刊物《今日中国》汉英版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外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在各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中做出适应和选择,并最终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