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是国外上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项物质精制分离高新技术。它是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即温度在临界温度31.2℃、压力在临界压力7.3Mpa以上的CO_2流体)特有的溶解能力,有选择地萃取待分离物质的有效成份,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时间、流量等办法来改变超临界CO_2流体的溶解能力,从而使被萃取物完全或基本析出,达到分离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制药工程中,制药分离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比较常用的分离技术包括固液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和沉析等。掌握和选择这些分离技术,就可以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萃取植物油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地阐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萃取植物油脂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分离手段在中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简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原理、流程、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探讨了影响中药超临界CO2萃取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一种高选择性、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有关其过程开发中的若干问题,笔者已作过综述。要开发这种新的分离过程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尤以增大溶质组分的溶解度和提高要分离组分的选择性为关键,本文将对携带剂的作用作进一步的评述。一、携带剂及其作用早在1974年,Peter提出了在超临界流体(SF)中加入少量混溶的有机化合物以增加其溶解能力的概念,例如在丙烷—乙烯—硬脂酸—油酸体系中加苯来提高脂肪酸在SC_3H_6—C_2H_4中的溶解度。而“携带剂(entrainer)”这个名词,则由Panzer等正式提出,在用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二氧化碳与芳烃的挥发度相比,悬殊较大,因此属于不对称的体系。这类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的推算乃是当前热力学领域中比较感兴趣的,且急待解决的课题。因为这和石油及其相关工业的进展,能源的利用关系密切,特别是用超临界流体去萃取蒸汽压很低的物质时,这种不对称体系的相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性质。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算方法,从已有的、不多的实验数据来推算其它温度和压力下的数值,弥补实验受条件限制的不足,乃是热力学相平衡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应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的工艺,探索在不同投料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温度等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5-40MPa,萃取温度30℃;分离釜Ⅰ压力8-11MPa,温度55-75℃;分离釜Ⅱ温度室温-40℃,即可获得比较好的萃取率,萃取的山茶油纯度较高;在成型的萃取设备中,小萃取釜的工艺参数对大釜参数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CO2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流程,重点对影响植物油脂萃取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时间、CO2流量和夹带剂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最后阐明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山茶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应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的工艺,探索在不同投料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温度等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5~40MPa,萃取温度30℃;分离釜Ⅰ压力8~11MPa,温度55~75℃;分离釜Ⅱ温度室温~40℃,即可获得比较好的萃取率,萃取的山茶油纯度较高;在成型的萃取设备中,小萃取釜的工艺参数对大釜参数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晓  李杨华  甘歆 《大众科技》2007,(7):107-109
初步研究应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的工艺,探索在不同投料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温度等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5~40MPa,萃取温度30℃;分离釜Ⅰ压力8~11MPa,温度55~75℃;分离釜Ⅱ温度室温~40℃,即可获得比较好的萃取率,萃取的山茶油纯度较高;在成型的萃取设备中,小萃取釜的工艺参数对大釜参数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基金》1988,2(3):53-53
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CO_2新方法的开发研究”的资助项目,在华东化工学院施亚钧教授主持下,完成了BV热钾碱吸收液的最佳组份,吸收CO_2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相平衡,脱碳溶液(富液)的再生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BV热钾碱液脱除二氧化碳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00,(4):30-31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已开始应用在物质萃取、超细颗粒材料制备、纺织品印染,污水处理、超临界水发电等许多领域,是二十一世纪的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00,(3):30-31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已开始应用在物质萃取、超细颗粒材料制备、纺织品印染、污水处理、超临界水发电等许多领域,是二十一世纪的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温郁金中的挥发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颜继忠  童胜强  陈钢 《科技通报》2004,20(4):355-358
目的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温郁金中的挥发油.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时间90min、CO2动态流量4kg/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并用GC/MS确定了挥发油中的10种主要成分.结论 与水蒸汽蒸馏法相比较,超临界萃取法具有萃取率高、耗时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地质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面对的挑战性课题之一。与诸如实验和物理化学建模等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分子水平上的计算机模拟在解决极端条件下流体体系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成为定量研究地球内部不同层圈中地质流体特点及其作用规律的有效途径。本论文简要介绍了我们把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到地质流体研究中的成果,主要可概括为:(1)利用蒙特卡罗计算机模拟方法,我们成功地模拟了地质流体体系相平衡和相变,取得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从而在计算机上实现了相平衡研究,与花费昂贵的实验相比具有方法学上的先进性;(2)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把水的PVT数据从实验所允许的温压范围(温度小于1873.15 K、压力低于5万大气压)扩展到2000 K、20万大气压,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宽广温压条件下的状态方程;(3)通过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我们建立了一个CO2分子模型,它能同时准确预测CO2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PVT性质、相平衡、潜热、结构性质和动力学性质);(4)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氯化锂在溶液中的离子水化和缔合性质,我们得到了与实验和量子力学模拟一致的结果,与此同时还揭示了离子水化和缔合过程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水可共存作为工质用于超临界流体发电,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水中的扩散情况。用Einstein均方位移法计算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水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水中的扩散系数比在常温下高出1~2个数量级。同时发现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并且从体系的结构和能量的角度解释温度、压力和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对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水中扩散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茶叶中咖啡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了茶叶中咖啡因的萃取分离试验。用半流动法考察了压力,预浸润时间和萃取时间(或溶剂量)对绿茶中咖啡因萃取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简化的萃取动力学模型,用于估计萃取收率,用流动法考察茶末的萃取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流体CO2以其粘度低、密度大、较好的传质、传热和溶解性等特性,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O2超细微粒,特别是纳米级粒子的研制,在当前的高新技术中己成为热门领域,在材料、化工、轻工、冶金、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故其制备技术已成为化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8,(3):100-102
致密油藏是目前开发的热点,但由于其渗透率很低导致采收率一直不高。而CO_2驱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研究CO_2驱替对采收率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多组实验,通过改变CO_2的速率改变其流态,实现不同的致密岩心的驱油效果,并运用流体在多孔介质中雷诺数对气体渗流流态进行判断,探究了非线性渗流过程中CO_2的注入速率、注入体积以及雷诺数等对致密油藏采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集中阐述了在倡导“绿色化学”的推动下,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简称SCF)状态时作为溶剂的特性及其在喷漆过程中的应用,简介了超临界流体的发展及我国对二氧化碳作为溶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