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2.
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同学们来发现教学内容的美、欣赏教学内容的美、感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美,这样来晋升人的审美境地,平衡人的理性感情,完善人的品性品德。  相似文献   

3.
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文学欣赏的手法,创造审美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将美育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感悟人生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蓉 《湖南教育》2003,(22):50-5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读教学并发挥出美读的功效呢?首先,要注重吟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是一个由感性而理性的整体的审美认识过程。从格式塔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是对文本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是学生最初对课文的朦胧的、混沌的、体现出模糊美的一种感性领悟。那么,在学生接触课文伊始,要注意通过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美,从而激发起阅读的欲望与学习的兴趣。“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吟诵,就是把文本的无声的文字符号变为…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7.
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  相似文献   

8.
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散文的审美感悟和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散文内容,挖掘散文的内在意境美。意境美是一种静美,需要静静体会,从而构建灵动的散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宋玉华 《现代教育》2003,(10):31-31
所谓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感受美、认知美、感悟美、理解美,在心目中创造美的意象、酿造美的理念、体验美的情感,以便在生活中创造美、加工美的这样一种能力。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劳动者的素质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审美过程中的一系列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的能力,就象人们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一样,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提升审美素质。创设情境感知美。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音乐和图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2.
王文红 《成才之路》2014,(14):81-81
正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教育,使人们在具体的观察中,激发起感情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感化、陶冶、锻炼,进而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容。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容,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让学生在美的旋律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快乐地成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计,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文的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能力呢?一、营造教学意境的情感美教学意境中的情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经过提纯  相似文献   

13.
陈早 《快乐阅读》2013,(25):126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寓教于乐,乐中受教的载体。它体现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这一崇高美好的欲望,而且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文本中人物的心灵美,宇宙空间的神秘美,大自然中的意境美……一、感情朗读,品味美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清新流畅、优美而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课文。通过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书写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审美是人感觉和品评事物所蕴含的美的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在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深切感悟情感的真、生活的善、自然的美,在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再把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观念注入到书法作品中,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塑造与升华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作者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还是人们与古人对话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运用美术表达个人的看法和思想。从实践教学着手,注重让学生真正地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赏析美、创造美和感悟美,在体会美术作品本身的独特之美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审美是心灵的一种解放,美感是一种自由的主观体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需要美,艺术活动尤为如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挖掘幼儿潜意识中的审美能力,也要引领幼儿去体验并创造不同的美,激发幼儿创作出美的事物形态,并能在自己的想象中表现出来,将教育做"活",用"活"的教育来激发幼儿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它的最大特征是通过音乐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在愉快的情绪中得到教育。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才能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美的感悟和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还要实施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呈现形象美,让学生感悟情感美,并且要实施整体建构的审美教学和拓展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陆欢 《现代教学》2009,(4):41-41
速写是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感受美,用自己的手去描绘事物表现美、创造美。在写生与想象画结合的过程中,自然激发起儿童的绘画激情与想象。直觉思维、理性思维、创造思维在此寻找其结合与平衡点,画面也由此呈现来自对生活的描述及超越生活的个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