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济民 《收藏》2009,(6):30-36
孙轶青先生大我6岁,是我恭敬的兄长、尊崇的领导、亲密的同事和诚信的朋友。这是我同他在国家文物局共事期间相处形成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保持着,并得到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登山者孙斌     
《新体育》2002,(8)
六年前,孙斌站在北大三角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觉得自己很孤独,“谁认识我?谁在乎我?”前一年的高考,他成绩优异,在整个浙江省都小有名气。然而进入北大,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自豪,很快就消失在人海之中。“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进入班级前三名。”他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偶然的,他进入了北大“山鹰社”。自此,他的身影时常流连在远方的白山黑水之间。两年前,即将毕业的孙斌,面临人生的选择。社会风云变迁,人海茫茫,怀里虽然揣着北大的文凭,他仍然手足无措,“我能做什么?”这一次的选择还是登山,他进入了国家登山队。  相似文献   

3.
王永贵 《收藏界》2013,(5):81-84
提起文化大师罗振玉,很多人对他依然很陌生,甚至连北大出身的学子,也大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罗振玉第一个阔绰的头衔,就是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相当于北大农学院院长。即使是知道他的人,也未必知道他有十年农学家的身份。最近几年,罗振玉突然热了起来。罗振玉作为收藏家,从溥仪自传《我的下半生》中逐渐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改正 《收藏》2007,(12):182-183
4月27日至5月2日,中华诗词学会孙轶青会长第七次收法作品展在郑州隆重举行。这是孙轶青先生继上海、秦皇岛、汕头、澳门、香港、广州展之后,又一次规模最大的书法作品展。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擅长跨栏的北大毕业生、一个善于经营的MBA毕业生、一个偏爱拓荒的社会学毕业生。面对全新的投资领域,他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他有耐心、更有信心,他正在向中国的网球事业注入全新的活力。他就是中国网球学校董事长黄怒波。 “我不仅是一个体育迷,还是当年北大110米栏第4名呢!”身高近1.9米的黄怒波说起自己的运动史,脸上透出一股孩子般的得意之色。 “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越(专业网球选手、现中国网球学校训练负责人、全美大学生冠军)教我打网球,我一下子就被网球迷住了。” 这个偶然…  相似文献   

6.
杨才玉  李毅民 《收藏》2009,(5):150-151
听到孙轶青先生于3月17日逝世的噩耗,令人沉痛、令人挽惜。孙轶青先生享年87岁,是文博、诗词、书法界一代宗师,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曾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霞 《收藏》2009,(7):154-157
人称孙轶青老先生为“砚痴”,他笑呵呵地接受了。 在那满壁樟香,步步为书,触手为砚的书房里,85岁高龄的砚翁,并不蹒跚的脚步,仍旧乐呵呵地搬东挪西,让八大山人砚、纪晓岚砚、吴历观、邓石如砚……  相似文献   

8.
赵婧洁 《乒乓世界》2008,(9):147-147
2008年8月23日晚上8点30分,距离王皓惜败柳承敏整整四年的日子,我和皓迷们一起,在北大外面,希望见证他把四年前丢掉的金牌拿回来。  相似文献   

9.
张新建     
学会欣赏升华心灵张新建,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副司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鉴赏家、理论家,1954年4月生,河北省丰宁县人。作为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副司长,说话绝无官腔,相反思想敏捷、观点鲜明、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极富节奏感,颇具鼓动性和影响力,乃其人格魅力之一也。在《收藏界》杂志社、中外首工美术馆举办的租赁收藏论坛上,他讲要学会欣赏,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哲学。要学会欣赏身边的一切,例如欣赏艺术,欣赏书画,当然也包括欣赏人才,欣赏身边的人。他开玩笑说:当年我没有考上北大,有一点遗憾。现在不用遗憾了,我手下领导了八个北大毕业生,和这么多的人才在一起,我睡不好觉——晚上乐醒的。  相似文献   

10.
李成刚(先负)由小川 (2002年弈于北大勺园) 斗顺炮 由小川 韩冰 这是第十六届“京华杯”比赛中的一局。“京华杯”是北大和清华两座高校之间的传统性对抗赛,包括两校干部、教工、研究生、本科生,比赛人数超过百人。我的对手李成刚是北大经济管理系的研究生,曾获山东省少年冠军,全国少年赛第四名,棋力在我之上。  相似文献   

11.
勺园,北大留学生楼,又落入眼帘。尽管夕阳的余辉洒着熟悉的小路,隐约透着一层残红,扑面而过的北风留下的呼啸仍然让我感到不安。——这已是第三次上门拜访巴克尔。 巴克尔,久闻其名,这位约旦籍的巴勒斯坦留学生,来中国前曾经披过约旦国家青年足球队的战袍。也许当年曾炮轰过中国队龙门。在北大国政系学习的五年中,他曾屈尊加盟北大校队三年。听说,今年居然拒绝了盛情邀请。唉!人哪,真是琢磨不透!许多人孜孜追求的,却也有人弃之如草芥。  相似文献   

12.
王昆 《收藏》2006,(9):136-136
初夏季节,澳门书法家协会举行了“孙轶青、雷正民、孟繁锦、连家生诗书画联澳门邀请展”。展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华诗学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讳法、扇面作品27幅;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雷正民的《翠谷雪峰》《江峡雄峰图》等国画作品26幅;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盂繁锦隶书,草书作品28幅;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字自书联、自书诗作品24幅。  相似文献   

13.
昌沧 《中华武术》2005,(10):38-39
北大教授李士信先生编著的《我活过120岁不是梦》一书即将出版,我先睹为快地拜读过了。读后,我这八十多岁的老头儿也增强了活过百岁的信心和勇气,因他的书以全新的角度,传递了许多古今中外长寿老人的信息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他又以全新的角度,创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李氏太和康寿术》,即他以人的生理构造为基础,以协调、平和的理念,精心磨砺,创编出了这套有益于人们健康长寿的妙术。  相似文献   

14.
韩宝轩 《精武》2008,(5):24-25
上世纪20年代。辽宁武林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武术大师,他拳艺精湛。注重武术道德修养,拳品与人品之高,堪称通背楷模.武林同道交口称赞他为“燕北大侠”,赞扬他为通背拳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就是著名武术家、  相似文献   

15.
《围棋天地》2008,(5):6-11
我当了十年的大学老师,也在北大等地做过类似的演讲,但今天还是有点紧张,因为我特别喜欢围棋,在座的棋手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的老师。同时我也感到特别荣幸,能够和大家进行这么近距离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陈德婧 《乒乓世界》2013,(11):32-36
“我平时的爱好是健身,现在不能秀肌肉,有一段时间没系统训练,萎缩了。”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参加“国乒北大行,共享奥运梦”主题活动时,王励勤这样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回答了北大学生的问题。“在国家队当配角挺好。”当自岩松问到他如何面对在国家队从主力到老将的位置转变,王励勤又这样轻松地说。  相似文献   

17.
孙晋 《乒乓世界》2007,(4):50-51
2006年10月2日我是一个喜好自由的人,虽然从小过着集体生活,但一直渴望能有个独立的空间。从我到北大的那天起,我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这似乎满足了我的愿望。但在内心深处总还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告诉自己:到国外去生活一段时间,学学英语,感受不同文化下的生活习俗。由于要攻读学士学位,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今年本科毕业了,在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读研的同时,我收到了英国一所学院  相似文献   

18.
韩诚的故事     
在北京,像韩诚这样的外国人已经不少了。比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其中还夹杂点北京口音;习惯称自己为“老外”,但那口气又分明像个本地人。但韩诚还是有他的独特之处——篮球。因为篮球,他在二十多年前就担当过北大校队的主力后卫。那时的北大老外稀罕,校队里出个老外,自然更稀罕。因为篮球,他和前国手宋涛、马健都是哥们儿。当年,宋涛与NBA亚特兰大老鹰队的合同,就传真到韩诚在北京的家里,宋涛在那儿签的字。因为篮球,韩诚又多了一个感受中国变化的参照物。他感叹,二十多年前的北京,东单体育场没几个人打球;现在你看,全是小孩,真是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19.
与芸芸众生不同的是,每个运动员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向舞台,成为某个时刻或大或小的焦点,辉煌也往往就那么一瞬,如流星掠过。李宁无疑是例外者,二十年来,从世界冠军到商战明星到北大学子,幸运之神总在他的身边。  相似文献   

20.
曾经为我所钟爱的足球,拥着那颗纯洁的热心,我创办了北大足球爱好者协会;曾经为了自己的学业,藏着那份对父母和师长的忏悔,我悄悄地把协会从身边推开……在潜心专读一学期的圣贤书后,突然的那种寻找失落的冲动,驱使我去应聘北大学生会体育部长,于是有了北大第二届足球文化节。 如今,当我转身面对时,除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之外,却隐约感到一种针扎似的痛感。我迷惘,所以我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