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刘丽霞 《考试周刊》2013,(10):31-31
<正>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能力的教育。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定为教学目的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品读赏析和体味感受作品为主的形象性与情境性的教学,对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美的认识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对活生生的形象的情感反应及理性思维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对此,笔者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善于通过"审丑"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审美素养,能够准确地辨识美丑,抑浊扬清,追求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写景抒情散文,极具形象性、情感性,学生非常喜爱,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谈谈。 一、调动视听感官去感受美 审美感受的获得,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了景色,“听到”了音乐。美,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因…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去直接体验理解作品的形象,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对古诗文教育,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过渡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从作品阅读的朗朗上口美,读养审美情趣;从作品人物心灵的美丑评析中启迪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的匠心独运美,感悟审美情趣;从作品和谐韵律的音乐美,熏陶审美情趣;从作品的精粹语句的永恒美,激励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让学生把美的旨趣根植于心中。  相似文献   

8.
在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一改旧大纲只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而轻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与情趣培养的做法,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一、教点美学知识 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9.
卢志新 《教师》2015,(1):38-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修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作品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利用这些美育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柳迎春 《语文天地》2014,(11):14-19
【教学目标】 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诵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关注新课改动态,以读书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史铁生的丈学作品,给他们具体的研讨话题,使其在思维的争鸣和情感的激荡中体悟"生命"、"亲情",旨在提高阅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对初中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是提升其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提高审美情趣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新课程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语文教材中,最具美育功能的内容要教诗歌,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美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诗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主要应从诗歌的"三美"——音乐美、思想美、意境美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写作"的教学应遵守诚信与道德原则、准确无误的格式原则,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主要途径是第一,结合写作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的教育;第二,结合写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第三,结合写作实践,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第四,紧扣写作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的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独具魅力,它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学的源头在诗,音乐的源头在诗,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是写意,同样源于诗,那些经久不衰的古诗词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与此相应的,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认为美具有伟大力量,是可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坟》)的目的的。而语文是审美教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现行课本中的许多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极好的教材。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学情趣。分析写景较为突出的散文和小说,要注意对自然景物的分析。通过分析月!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景物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湖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优关的作品,开展积极有效的审美教育活动,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而在艺术中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受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个因素的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搞好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专业特点,灵活运用审美教育形式;利用表演揣摩文中人物心理,开展审美活动;利用音乐烘托作品主题,促进审美教育;利用绘画重现作品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明──明确教学标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标准是审美性的,欣赏课是通过课堂进行普及性的审美教育的方式。要想达到欣赏课审美性的教学标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以简介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为向导,诱发学生兴趣,激起学习动力。2.以教师适度分析作品艺术形式和创作意图为途径,传授欣赏的方法,打开审美的通道。3.实现认识作品的内涵、理解其象证性、感悟其美感特点、形成审美能力的目标。其中以研究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意图为主。如,欣赏秦兵马涌图片时,要侧重研究和理解作品的写实性手法和准确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提高中职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实施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成为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但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个人认为,审美教育不应仅是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或者把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作品的意蕴美,体验作者美的情怀,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三者之间交流沟通,反观自我,检查自我,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逐步使自己进入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