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互惠性、利他性、公益性和群体制约性.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本能论、习得论和情感论对其动机提供了三种理论解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特征。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等方面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敏锐地觉察他人情绪,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和首要的是情绪的社会化,而在早期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孙丽丽 《家庭教育》2003,(11B):12-13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敏锐地觉察他人情绪,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和首要的是情绪的社会化,而在早期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利他行为是一种高级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可从认知信念宣传、移情能力培养、技能训练、榜样树立四个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6.
一、以情感培养为突破口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其…  相似文献   

7.
路玲 《河北教育》2007,(9):31-32
移情能力主要指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能够站在被认知者的位置上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由于被认知者的情绪情感反应,而产生与之一致的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过程。很多研究都表明,移情能力与个体的道德品质之间具有高相关性,移情能力高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人际技能,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创设交往情境,提高对他人表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强烈地渴望友情,想得到和给予异性爱情,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托于交往能力的提高。但事实上,大学生"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大学生情感需要的强烈与交往能力的不足是德育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要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高校必须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教育环境;加强高校组织管理中子系统的管理和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过程,对儿童进行恰当的移情训练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道德教育应关注网络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晓红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6):115-117
网络环境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条件,网络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社会效用对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源,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倡导积极的网络群体规范和舆论,为青少年助人利他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待,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具有结果利他性、动机复杂性、非强制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体坚守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促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顺利转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包括:以良知为导向,强调道德决策;以情感为依托,加强移情能力;以自我为基础,激励内部评价;以强化为手段,配合外部刺激。  相似文献   

12.
0~3岁儿童的发展与关心近年来受到广大发展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家的格外重视。文章着重回顾了0~3岁婴幼儿在情绪沟通、移情能力、自我控制行为、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发展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早期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王欣,张真在《学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第一,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应结合儿童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动机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从2岁起,学龄前儿童开始能够利用微妙的线索来理解他人情绪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移情帮助。从2岁开始就可以通过儿童喜爱的教育形式对他们进行移情训练,以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从而体会角色  相似文献   

14.
李晶娟 《考试周刊》2013,(8):171-172
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人格、性格和身心健康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榜样的作用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三方面;(2)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3)利用表扬和奖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426名高中生的网络环境下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其移情水平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高中生在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比较乐观,其网络亲社会行为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抚慰、合作、分享、帮助;高中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在年级和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显著差异.2.高中生移情水平较高;女生的移情水平要高于男生.3.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高移情水平的高中生更易于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培养亲社会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的心理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文章从训练移情能力,树立良好的榜样,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和发展的必然要素,加强情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情商的途径主要有: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德育和美育课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商;以实践活动课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魏飚 《文教资料》2012,(14):125-126
高校是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累社会交往经验,最终实现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的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心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是亲社会行为重要动机源;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