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何谓市场经济?理论界有诸多不同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分三种基本类型.一种观点是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有的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义语;有的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范畴是对同一种经济关系的异名概括;有的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概念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同一种类型的经济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2.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联想《association)在语言学中是指词与词之间的联想。语言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有的从形式或意义方面进行考察,提出了关联词场(associativefield)的理论;有的从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e)和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的观点。 搭配(collocation)在语言学中主要研究词与词之间的横向关系,特别是两个或两  相似文献   

4.
自从《琵琶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主题便有各不相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宣扬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孝道,有的认为它吐露了一家两代的苦难化怨,有的认为它揭示了元朝人民的悲惨境遇,有的认为它批判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僵滞……客观地说,上述观点,都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或深或浅地触及到了《琵琶记》的内蕴,都有一定道理,都能在特定前提下给人以感发和启示,不过又都不免偏狭。其中任何一种观点,都经不起洁难,即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够详密谨严,一部作品产生后六百多年,对其主题竟无法得出一致公认的结论,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名词化的使用是英语书面语的一大特征。所谓名词化,就是将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的过程或结果。由于英语名词化是一个既涉及形态变化又涉及句法的复杂过程,且在书面语和正式文体中普遍存在,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探讨,得出不同的观点。本文讨论了名词化的定义、国内外对名词化的不同研究方法、名词化与语域关系等,利用搜索工具UltraEdit-32以及Excel 2003对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及对比分析,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名词化的使用分布情况及频率、特点以及造成学生使用的名词化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与化索有渊源。新时期,正确认识先进化与校园化的关系,对于建立良好的校园化意义重大。本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有所侧重地分析了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蕴含的辩证关系,试图为今后的校园化建设,在方向和内容上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政府采购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法律关系问题,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直接认定二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学者虽然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关系作了认定。本文力图在对政府采购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基本原则及法律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二者的关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认知与活用一直被用来描述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不同水平。认知型词汇和活用型词汇也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词库中两种不同的词汇体系。章从语用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词汇认知与活用以及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批评的兴起,评论界对印象性的词语不无微辞。从文体价值的角度来看,印象性词语与句型结构的关联性较为复杂,有的印象性词语是对文体审美价值的概括,有较高的关联性,而有的印象词与句型结构的关联度则依具体情形分析而定。本文试图探讨两类不同的印象性词语和句型结构在文体价值上的不同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内外化关系是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环节的内外因素交叉重叠且更为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同一因素有时充当两个“角色”的作用。为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的内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饮酒与健康     
饮酒与健康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首先,酒是一种包含多种成分的液体,各种酒类,除了酒精即乙醇是必有的成分(用甲醇勾兑的假酒例外)以外,所含有的各种成分并不相同,而各种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各不相同。人也复杂,一是各人对酒的耐量不同,二是酒中某物或对某一器官有利时又对另一器官有害。所以即使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似乎也难有绝对的结论。不过,虽说如此,但基本的观点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课本第一册第一章及第三册第三单元,分别从物质的内能及键能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化学反应中,为什么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原理较为复杂,中学阶段不宜深究,故课本中只是做了简要的分析.因此,许多学生对此困惑不解,甚至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的性质,即离合词到底是词还是短语,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离合词是词,有的认为它是短语,还有的认为它离为短语合为词。本文对离合词的定义、性质进行了分析评述,再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运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提出离合词是词素中插入了附加语的词。  相似文献   

14.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之间也有种种不同的关系。从概念的外延看,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关系。 相容关系:指相关概念的外延,并不互相排斥,总有重合的地方。如:从属,同一,交叉。 不相容关系,指相关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是甲就不是乙。如:并列、对立、矛盾。 根据以上定义,那么“左手”与“右手”这组概念,它们的外延互相排斥,是左手就不是右手,是右手就不是左手,应该属于不相容关系,具体属于不相容关系中的哪一类呢? 这倒是老师们一直争论的问题。如我们卫校四位语文老师,对“左手”与“右手”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并列关系,有的认为是对立关系,有的认为是矛盾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中也有三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属于儒家,有的认为属于道家;有的认为非佛家莫属;也有采用综合观点,认为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的。本文结合具体文本研究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成分较为复杂,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并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突破,使儒家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句句末也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用法,对这两种用法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是记音说,认为后者是矣或其他语气词的记音;一是扩展说,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功能扩展。本文依据体貌类型学关于体貌标记语法化路径的研究,认为静态也表示状态,属于广义的结果体;动态也大部分用法属于完成体,是静态也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动态也在与情状类型的适用关系、现时相关性的发展、时间指称、情态意义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都跟类型学中完成体语法化的规律是一致的,从而从历时、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支持和发展了扩展说。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其实只是他们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是我国教育界一个颇有争议、众说纷纭的话题。本从分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上的一些误识入手,从分化、冲突、整合三个角度、层面探讨了两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科学的态度应是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要“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9.
拙文《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下简称《略论》)在学报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的来信表示赞同,有的提出补充意见,邹大炎同志的《形象思维之我见》(以下简称邹文)一文则对拙文提出了批评。我认为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未弄清的问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要科学地阐明形象思维问题,那就需要大家从文艺理论、认识论、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想就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问题,主要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补充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兼答邹大炎同志对拙文《略论》的批评。我想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争伟 《文教资料》2010,(22):24-25
在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与《老虎》诗中,有着十分明显修辞问句,这些问句与基督教颇有渊源,有的还难以定论,它们展示了诗人世界观从一元到二元化的两种状态或阶段。在诗中诗人还采用了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技巧,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