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李政 《视听》2016,(7):135-136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近几年层出不穷,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从题材选择、解说词设计、画面选取、适当"搬演"几个方面,浅析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制作的一般模式,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导演和编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作为一种具象化的传播方式,在城市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纪实性影像是记录街区变迁的一个重要载体,历史街区纪录片折射出街区的现代化和再生过程,承载了人们对于街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想象,并促使受众去追寻影像中的城市街区。本文从《记住乡愁》的内容表现加以分析,阐述其如何在媒介视域下进行空间叙事,用视觉语言讲好历史街区故事,塑造街区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央视播出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对象,分析了该纪录片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播效果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探悉该纪录片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6年,中国纪录片不论是在电视媒体、电影院线还是日益强势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以往相比都有更加令人欣喜与振奋的表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纪录片市场所显露出的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电视纪录片整体发力改变电视节目格局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出于国家宣传战略的考虑,重要历史性事件或人物是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重大选题.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长征纪事》《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长征题材纪录片登陆央视各频道,以不同的叙事体系和风格对这一人类史和军事史上的伟大史诗性事件进行全景式再现与艺术性表达.作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由央视和英国雄狮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在海内外播出,以国际视角来观照历史人物,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有现实温度的孔子,是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与传播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其他如《五年规划》《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等大型纪录片也陆续面世,以不同主题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或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围棋》《本草中国》《寻味顺德》《中国文房四宝》《锦绣记》《功夫少林》《记住乡愁》(第2季)等人文题材纪录片则以精美的影像和生动的故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品质的纪录片为观众带来一部部纪录大餐,也是电视媒体在常被诟病为低俗媚俗和过度娱乐化之外,彰显品位和社会担当与责任之作.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刘娟 《新闻前哨》2022,(4):77-78
本文将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带入到纪录片的叙事范畴中,并以中央电视台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第7季为例,从叙事选择、符号解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四方面子以剖析,试图挖掘出该纪录片的叙事技巧.笔者认为应该减少摆拍痕迹,增加故事化叙事,减少说教意味,增加多种叙事视角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恋 《新闻世界》2014,(5):225-227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纪录片已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软实力,这不仅打开了纪录片在世界上的市场,也推进了其国际化的路线。在跨文化传播时代,面对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让纪录片所承载的内涵实质被观众所接受,这样才能形成文化上的认同。纪录片的创作不应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诉求。本文以纪录片《对照记》为例,探析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纪录片的文化认同,以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0.
写在前面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表征和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它所产生的时代和文化.黄会林、高永亮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提出了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构想.这一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系列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真实记录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黑龙江省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客观真实的影像记录,包含音乐、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俗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片以文化关怀的视角,记录一个民族在文明进程中的瞬间,用朴素真实的影像引发受众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是两个本体,而在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文化属性与影像的本体属性同等重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历时两年摄制的《第三极》是一部大受好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基于受众本位的视角,以5390条影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1软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极》的成功得益于参与关系的建立、生态文明的传播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但也存在人类学方法论缺失的问题.为了使相关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能进一步发展,建议基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出发,深描研究对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14.
黄钦  王文春 《现代视听》2012,(10):53-55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热播,陌生化策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作品调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竭力渲染视听诉求,通过强化食物的"能指"来营造一种仪式感;还原食物采制的生活语境,将作者叙事情境与参与者叙事情境交织并进,使食物由"能指"向"所指"滑动;而跨地区的内容架构,又使得民族认同和现代化迷思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进而完成了由美食采制、传统文化到国家认同的三级符号所指链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以纪录动态事件、介绍文化人物为主的微纪录片,《2018雅集兰亭》通过全面反映中国绍兴第三十四届兰亭书法节的活动盛况,弘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创作特色三个层面的分析,提出了微纪录片是融媒体语境下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最佳载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度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学者们从《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热播纪录片的个案研究中探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纪录片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身份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越发引起重视;纪录片创作的技术手段越发先进,但须用之有度;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作为纪录片传播的平台,优势与不足并存;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尚不充分,学者们探究其困境及产生原因,展望其发展前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朱美娜 《青年记者》2017,(6):103-104
民族认同,即民族身份或文化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事实的心理反应;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建构过程.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学、大众媒体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众媒体对于民族观念的厘清与传播,又会使得受众对于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认.五四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是在国际局势与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并受欧洲兴起的思潮影响,中国文化系统中新的思想、文化的现实的构建平台.  相似文献   

18.
朱琳 《传媒》2017,(21)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孔令淑 《东南传播》2021,(12):112-115
建党百年纪录片《留法岁月》借助视像修辞和声音修辞,围绕"人物""场景"和"事件"三个要素对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记忆进行了完整生动地呈现.在此基础上,纪录片通过社会记忆与个体记忆融合、历史情境与现实图景链接的记忆修辞路径,凸显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时代意义和留法青年伟大精神价值的传承意义,由此实现情感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建构,出色地完成了建党百年纪录片的思想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极地》讲述了在藏区极端自然环境下生存的21位普通民众的故事,将高原人民的生活面貌、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等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深度诠释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尚德重义、以人为本等价值内涵,并从生态观、人文观、集体观、人生观四个层面建构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全片着力于微观层面的话语策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传播和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