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文有乐子     
潘宁 《阅读》2014,(44):28-28
<正>作家刘心武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时说:希望让年轻人知道,读《红楼梦》是一件很有乐子的事。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读书如果找不到其中的乐趣,而是当成一种负担,那必定是痛苦的一件事。读书如此,我们教学生学语文,也当如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学语文有乐子,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阅读还是习作。当课内、课外、阅读、习作碰撞在一起时,更是其乐  相似文献   

2.
这学期,我院大部分专业都开了《大学语文》课。这门课曾叫作《汉语》,也有地方叫《中国语文》或《大学国文》,过去也叫过《大学一年级国文》,即《大一国文》,总之性质是同样的。虽然朱自清、叶圣陶等老师曾讲过这门课,但那是老早的事了。它停得很久,后来才在各个高校先后恢复,至于这样大面积地开设,还是近年以来的新事。所以,这是一门新开的老课。怎样通过这门课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有可能暗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学好语文是一个学生非常重要的事.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是:“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叶老把教师的作用概括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而使用语文的先决条件是学好语文.一、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呢?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进行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寻求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门径,首先应“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走“学习语言”之路,构建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这一语文教学改革主张,是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提出的。这一教改主张在包括武汉市在内的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钱梦龙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高度评价这一改革之举,肯定和称赞洪镇涛老师的语文学习主张是“民族的”、“科学的”,同时也是充满“现代审视的”。硚口区课题组承担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5.
仔细分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命题情况,可以发现它们存在阅读层次上的考查问题。在此,我想就中考语文阅读命题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层次。首先,我认为阅读的第一层次是整体感知。这一层次阅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文章写的话题是什么,写了哪几件事?或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层次学生所摄取的信息材料是直接的、零碎的、罗列式的,这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说的“整体感知”。它是材  相似文献   

6.
一、了解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内容,设计作文的整体教学方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共有8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围绕单元整组教材设计了一篇习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一学期要写8篇习作,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对于老师来说指导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弄不好,就会出现教师“教”不细,学生“学”不好的恶性循环。为此,笔者根据新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向多位作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制定了整套作文整体教学的方案。二、直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感性思维,落实作文写作内容刚刚升入三年…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本文结合《记一件____事》的案例集中分析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环节陈旧与同一这一问题,并在“教学过程的优化”指导下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阅读》2005,(5)
作家陆梅,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兼记者,她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在她的笔下,一件平凡的小事也能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在这本书中她为我们展示了几十位中国著名作家的人生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文字背后精彩的个性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所选作家结合中小学语文课本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兼顾青少年读者本身的阅读热点和作家自身所具有的文学成就。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它作序。》管家琪是台湾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清新隽永的文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套书中的故事是从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精心搜集、改写而成的。共12本,包括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9.
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 ,以往的教学总是按国家教育部编发的教学大纲 ,奉教科书为绝对正确的“经典”。随着对教材研究挖掘的深入 ,疑问与日俱增。如果再让这些疑问淹没在脑海中的话 ,何谈素质教育 ,何谈培养创造性人才 ?现就初中语文课所选的两篇观点对立的范文 ,谈谈我的看法。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十八课的《奕喻》和第四册第十九课的《怀疑与学问》这两篇文章观点即自相矛盾。《奕喻》是清朝钱大昕的作品。这篇文章借下棋的事来讲道理 ,他在朋友处看人下棋 ,是一个人屡输 ,讥笑该人失于考虑 ,认为不如自己 ;等到该人同他下时 ,没下几子 ,…  相似文献   

10.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的一篇新课文,它介绍了地球的样子,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状况,对地球资源的破坏等有关地球的知识,并发出精心保护地球的号召。这篇课文的选入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大语文”观告诉人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由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特殊性,就更决定了教学时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能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图象、色彩来思维的,计算机集多种媒体于一身,使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例如,在指导《美丽的小路》朗读时,为了让学体会到小动物们在看到美丽的小路和肮脏的小路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我在教学课件中分别出示了两种不同的小路,一条是美丽的小路,另一条是肮脏的小路。并让学生说一说:当你走在这两条小路上时,你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  相似文献   

12.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新课文。它和老教材中的《长江三峡》同是写三峡的散文,但风格完全不同。这篇课文并非随三峡景色的变幻生发联想,而是着重从时间跨度与历史变迁的视角着眼,借助“第一个”阐发有着深刻意义的生活哲理,这是本文的一个明显特征。《过万重山漫想》被选作教材时,虽然删去了其中的三个段落(是写“眼前的葛洲坝工程”的),但依然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从它所在单元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着眼,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理清“漫想”思路,把握文章主题。它们同时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我觉得要突破难点,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握全局,深入领悟,进而处理好教学实践过程中读、讲、练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语言,并能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争吵》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的要求是理解课文的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课型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重难点积极作了以下尝试。一、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我为什么故意弄脏他的本子?”“故事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转换艺术”?所谓的转换艺术,是把语文知识转化成音乐、美术、雕塑、表演等艺术;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其他艺术,让学生在和谐的艺术享受中接受语文知识;具体讲,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把文学艺术转换为音乐艺术.在学习中,整天“疲劳战术”免不了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但对于音乐、体育、舞蹈、游戏等则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部分语文课文的学习可转化为音乐知识,让学生在音乐气氛中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六年级语文十一册中的《小音乐家扬科》,十二册中的《塞下曲》、《前出塞》等课文可编一些曲,把课文或古诗中的句子作为歌词,配合演唱来教学.(2)把语言艺术转化为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喜爱美术,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明目张胆地画图.教师如果用生硬的办法,让学生停止作画,就会挫伤学生的尊心,连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失去.如果老师能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它转化在语文教学中,岂不美哉?例如:小学语文九册中的《晏子使楚》这篇课  相似文献   

15.
王泽海 《阅读》2016,(4):57
近日,听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执教《李时珍夜宿山寺》一课,教者精心设计,以"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李时珍师徒的苦"为线索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想象、拓展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师徒寻药之苦、尝药之苦、录药之苦。整节课环环相扣,主题鲜明,李时珍吃苦耐劳、认真严谨、无私奉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思索良久,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苦"吗?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读这篇课文读到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16.
《马踏飞燕》是一篇新人选第十二册的看图学文课文。图是出土文物“马踏飞燕”;文章旨在介绍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有二,一是从“马踏飞燕”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从马的单蹄站立却能保持平衡来体会当时就已具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两个难点也是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必须引导学生仔细  相似文献   

17.
笪红星 《阅读》2014,(Z7):74-76
<正>《灰椋鸟》这篇课文重点清晰,文笔优美,通过"万鸟归林""众鸟闹林"两幅画面,使读者走进了"现场的真实"。所以课堂教学时带着悬念直奔重点,和学生一起去读书,一起去感悟。值得关注的是,在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就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现代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在三年的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对以下问题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这一期     
教亦多术矣。孔子之后的“亚圣”孟子认为,不屑于教诲,也是一种教诲。可见“教”之为深,真的是没有止限。教——一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教学,于此尤甚。关于语文,人们已说得太多太多,要说的,仍然太多太多。本刊上一期的“名师同题文”,余绍秋先生咬定“语文”,一气争鸣五千言,上指叶圣陶,下及施向东,不惮火力猛,不忌锋芒甚,只求为“语文”而尽抒胸臆,就是人们想“说”语文的典型一例。探讨还得进行下去,语文教学更得如人们所期望的不断提高质量。这一期,我们着意组织了两篇关于语文教学的重头文章,一为在语文教育界(特别是小语界)广有影响的杨再隋教授的《直面教学现状改革语文教学》,一为武汉教科院教研  相似文献   

2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师: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