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斌 《新闻世界》2010,(8):83-84
由于经济类报道的专业性特质,往往造成新闻报道亲和力不够、报道手法单一的现象。本文以合肥电视台为例,提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增强城市电视媒体解读式报道,从而实现经济报道的"有用性、实用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2.
尤道远 《视听界》2014,(6):118-120
一、成就报道运用图表字幕的好处纵观电视媒体的政经新闻,成就报道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党委、政府部门将之视为发布政令、通报政绩、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举"和"鼓劲之举",电视媒体则将之看作服务中心、解读会议、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之举"和"尽责之举"。通观成就报道,电视画面往往会出现"说工业就是车间、机器、产品。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的中国,经济行为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与之相伴的是媒体对经济的深度报道也愈加重视。作为主流传播渠道,电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对重大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电视观众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新闻事实,还要知现在、知事实、知事理、知未来。因此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时政类电视新闻,更有可"深"之处。只有把时政类电视新闻做深做实,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深"度解读法规政策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的首要任务。提高报道水平,让党和政府的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地被观众了解和理解,"深"度解读是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沈梦尔 《视听界》2012,(6):67-68
一、电视读报节目的一般样式我国电视读报节目以2003年1月6日凤凰卫视开播的“有报天天读》为开端,将报纸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以电视的形态进行二次解读,对新闻价值作二次判断和二次整合,既保留了报纸媒体的深刻性和全瞻性,也将电视媒体形象化和立体化的优势带人其中,给观众以别开生面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6.
电视读报类节目的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快餐式"的新闻资讯,在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社会,更符合观众的需要。电视读报类节目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等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浓缩报刊精华,聚焦焦点话题,通过主持人对报刊内容的再度开发和二次解读,从而形成栏目的个性和风格。电视读报类节目具有以  相似文献   

7.
这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的一本回忆录。迈克·华莱士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了长达60多年的个人辉煌。这本书深度解读了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深度电视报道节目——《60分钟》制作过程,以及这位老牌记者如何选取报道题材和角度,在揭露和调查性报道时使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步步紧逼、直击事件核心的。  相似文献   

8.
约翰·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电视、如何看待受众两个方面,费斯克强调电视文化功能,电视符号的解读、文本叙事以及传输方式都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基于此,费斯克提出了电视观众的通过主动的解读而摆脱了文本意义的控制,而成为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9.
郝冉 《大观周刊》2012,(30):318-318,299
文章从 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电视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电视深度报道的功能几个方面对电视深度报道做了阐述,并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谈了自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向俊 《声屏世界》2011,(10):20-22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与其它的新闻栏目相比.能够以其公众的立场、独立的调查手段、严密的逻辑和细节的呈现,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从而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及话语权。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对于公民话语权的建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公民知情权的拓展、话语权利的建构和理性秩序的建立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体育资讯节目指以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团队及运动员最新动态、社会体育活动等和体育相关的信息为报道对象的电视资讯节目。节目在一定专业性的基础之上提供给观众最新体育信息及解读,同时运用体育信息具备的娱乐性、悬念性、现场感等带给观众刺激和消遣。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短平快形式来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电视主要是通过画面来直观地进行报道,虽然广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是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电视深度报道成为了电视报道的薄弱环节.为此,掌握深度报道方法对提高深度报道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实例,展示了如何发挥电视的优质,展现了电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作者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辨析,并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6.
王文利 《新闻世界》2011,(12):17-18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电视学术界围绕电视深度报道展开了一场学术论争。论争涉及电视是否适合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电视深度报道的技巧等问题。这场论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我国电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电视体育资讯节目指以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团队及运动员最新动态、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信息为报道对象的电视资讯节目。节目在一定专业性的基础上提供给观众最新的体育信息及解读,同时运用体育信息具备的娱乐性、悬念性、现场感等带给观众刺激和消遣。  相似文献   

18.
孙露 《记者摇篮》2009,(3):13-13,17
当金融危机刚发生不久,我们打开电视就发现,央视二套经济频道调整了节目内容,把“经济半小时”等固定栏目改为“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并全天滚动实时播出关于金融危机最新动态和信息,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镜头优势。让收看节目的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媒体播放时的“满足观众收视需求心理”,从不同角度获取信心、解读信息,增加收视的新鲜感和兴趣,经常是今天看到相关报道时,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新闻报道和电视传播两者的特征,更是两者在优势特点上的结合。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言,电视新闻就将自身的文本多义性特征关闭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形成文本意义上的单一性解读。但是无论怎样进行设计,电视新闻仍然具有某种意义的"开放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探究电视新闻叙事的封闭性以及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王瑄 《新闻世界》2012,(8):199-200
“新华视点”专栏从最初的通稿专栏,到实现跨媒介合作、走上电视荧屏,历经了十年的磨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极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专栏。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新闻专栏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品牌?本文将对其栏目定位、报道特点、写作文本以及舆论监督等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