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代的冯正中,是一个在历史上和文学上都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南唐中主李璟时,他官至同平章事,居丞宰之高位,是南唐王朝的一个元老式人物。在文学创作中,他是五代词人中作品较多、成就颇高的一位词人;在词发展史上,他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按王国维的说法,“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他用自己的词作把词带离“艳科”樊笼,从内容到艺术表现方面都有重要演进,给宋初的晏殊、欧阳修等重要词人以深刻的影响。近代文学史家也都予以充分肯定,确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但是这位重要词人的名字,却至今淆乱不清,有的作冯延已,有的作冯延己,还有作冯延已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五代词人冯延巳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词人,这一点在他的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词一开始就是一句反问:“谁道闲情抛掷久?”意思是说“闲情”困扰自己已经很久了,下决心要抛掉它,却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这一句写得百转千回,极为曲折。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推崇五代、北宋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乃在于这一时期的一些优秀词家时有表现或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篇章或名句。王国维从哲学的高度感悟这些名篇或名句,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广阔联想,阐发他自己对人生本质——欲望的理解。对唐五代名作,王国维常从“堂庑”或“气象”的角度给以肯定;对北宋词家,则有“风人深致”的赞许。王国维批评南宋词的原因之一,也应与南宋的词作触及人类生命共感的深度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北宋初的词坛上,晏殊、欧阳修同被视为南唐冯延巳的传人。冯煦《唐五代词选序》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晏殊和欧阳修去五代不远,又同是江西人,南唐词,特别是冯延巳歌词的流风余韵,对他们的濡染并不奇怪,前人于此多有论述。但是,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中又辨明:“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明确指出晏、欧同时沾丐冯延巳词风,得益却不尽相同。文学  相似文献   

5.
词这一文体经过晚唐五代文人的改造与加工后渐趋成熟,在“花间鼻祖”温庭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后,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6.
冯延巳现存词111首,其词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20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相吻合,但是也存在出韵之处,能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晚唐—五代音系,特别是五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圈养斗鸭的栅栏;斗鸭习俗至少于西汉中即风行,直至宋末始式微;《谒金门》是以实写吴中思妇“斗鸭阑干独倚”来表达其“望君”情结,也寄寓了冯延巳本人的一种人生体悟:“经过反省、挣扎的苦熬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着。”  相似文献   

8.
许梦婕 《文教资料》2013,(31):73-75
陈克,一位跨南北宋两朝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受到晚唐五代词的深刻影响,后世文学评论家认为其词作有模仿学习五代词的痕迹,具体表现为一、题材内容与五代花间词相近,二、艺术表达方面,也多采用五代常用的文学体式——小令,三、沿用花间词的意象和用典,四、风格婉约高丽,与五代词相似。陈克“规模”五代词。对词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韦庄是唐末五代人,家居京兆杜陵,即今之陕西西安。他很有才华,感情丰富,又处唐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出了《台城》《古离别》等传世名作。他也是五代著名词家,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南唐冯延巳、李煜等词家,韦庄一共写过五首《堇萨蛮》。《芏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一首塞北游子对江南的深情赞歌。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词确立了以言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要眇、婉约为美的审美规范。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阳春集》是其代表,对宋初晏殊的《珠玉词》创作影响深远。二家作品中的"闲情"在伤春怨别的表相下用顿挫含蓄的笔法抒情、造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五代到宋代词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冯延已《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饰有斗鸭图案的栏杆”。冯延巳写此作之时,生活中应该有“饰有斗鸭图案的栏杆”;从词句特点来看,“斗鸭”是“阑干”的修饰语;从整首词的意境来说,“斗鸭阑干”解释为“饰有斗鸭图案的栏杆”更契合作品内容。“斗鸭阑干”意义的确定将有助于相关词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乾隆《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注译和说明别廷峰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五福五代堂”①之扁,既额于“宁寿宫”②之“景福宫”,兹复额于“避暑山庄”者何故?敬维本朝家法,于几内殿理事处御书之扁,莫不历代模勒③,以志继绳殷志④。故“正大光明”自世祖至今四世;“勤...  相似文献   

13.
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秉承花间风格,但又不失清雅蕴藉,王国维以"和泪试严妆"一言以蔽之。冯词众多的先行研究,多关注冯延巳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冯词中屡屡出现的色彩词及色彩意象。本研究借用西方色彩基本原理,探究冯词的择色标准、用色特征、色彩意象的设置和功能、色彩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并以五代、南唐花鸟画的变革趋势作为辅证,以期多维、科学地审视冯词,重新认识冯延巳高超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延巳身处南唐衰乱时世,其词抒写士大夫文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悲哀,颇多邀宠固位之意旨。后代词论家却从冯氏惝恍迷离、朦胧含蓄的词境中,挖掘出忠爱缠绵、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从而赋予他符号化的面具。冯延巳的独特词境对于后代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6.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名句如“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他在中国词史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一文对冯延巳词有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花”的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触处皆是。但是,从后蜀之花间派到南唐君臣,花之意象的内在蕴涵是不同的。由男欢女爱到家国之忧,不仅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词作者心态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了词的题材,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作的手眼,为词的最终走上“向上一种”,获得正统的承认,奠定了基础。五代词的演进,既是文字自身的演变,更是由于现实时势的推动。五代词题材的拓展,趣味的提升,风格的逐渐多样,无不与时势的变化有关,而且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南唐冯延巳、李Jing、李煜三人的记号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巳李Jing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20.
"弄堂"考     
通过对壮语、瑶语、汉越语以及汉方言的语音分析,推断“弄”(表巷道)本是百越底层词。认为“弄”是“胡同”、“路衡”的合音等看法是不合理的。“堂”即“唐”,“唐”有道路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