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行政公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诉的直接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进而在根本上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因此,对于纳入行政公诉的案件范围的理解不宜过于机械和窄狭。而且,行政公诉只能是“为民告官”而不能是“官告民”,否则将会陷入“以法治民”的非法治状态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封建"官本位"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与“民”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个范畴。官,“治众之意”,“官者,管也”。民则为“民众之意”。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对“官”与“民”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官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始终把维护官的利益看作是至高的职责。而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也就变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 ?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  相似文献   

3.
民事恶意诉讼是行为人为追求不当利益或达到不法目的而故意提起的诉讼,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恶意民事诉讼现象之所以产生与立法、诚信缺失和惩戒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消解民事恶意诉讼。唯有如此,才能维护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保证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避免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类型是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国外行政诉讼类型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我国的行政诉讼可以依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和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分类。根据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不同,行政诉讼分为行政相对人诉讼、其他利害关系人诉讼、公益诉讼和机关诉讼。根据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内容不同,行政诉讼分为形成诉讼、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其中形成诉讼包括撤销诉讼和变更诉讼,给付诉讼包括课予义务诉讼和一般给付诉讼,确认诉讼包括积极的确认诉讼和消极的确认诉讼。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原告“民” ,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那么 ,被告“官”呢 ?现行初二《思想政治》教材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8年 4月第 1版 )第 1 1 3页有这么一段话 :“所谓‘官’ ,指的是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 ,它不包括我国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为了加深学生对“民告官”这一特殊诉讼的理解 ,教材随后编写了一则阅读材料———山西省离石县公安局被公民陈某起诉一案 ,用生动的事实说明“民”是可以告倒“官”的。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师生却认为 :依照教材的解释 ,公安局应不…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解决的是谁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中规定的检验原告资格的具体标准已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缺陷,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也不利于行政诉讼立法宗旨的实现。应当放宽起诉条件,降低行政诉讼的“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扩大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以政治民”和“政以治民”是语义平面的同义短语;“政以治民”是“以政治民”在语用平面的变体,尽管句法结构有差异,但基本语义是等值的,只是为了适应语境,突出“以”的宾语,照顾叙述角度一致和语气贯通而作的语序调整。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电脑盲”,也就成为英特网的漏“网”之民。近来风传网上载有黄甫全教授致朱永新教授的公开信。有些年轻朋友多次提起这一爆炸性的新闻,有位老先生还传来此信,供我参考。我同甫全,算是忘年之交。尽管多年来同朱永新并无交往,而在多年以前,对他并不陌生。近几年来时常有人向我提起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按照世故,原不便说什么。由于此信涉及中国教育界现今的一些突出的现象,也就不妨借题发挥。公开信以《朱永新访谈录》为导火线,指其“把牛吹大了”。那么在“访谈录”中是不是“吹牛”呢?在澄清这个问题之前,不妨从“…  相似文献   

9.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0.
浅论非诉行政案件执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诉行政执行是将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交法院审查、执行,通过分割行政权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对人的利益、防止滥用行政权的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的合法、正确。在我国诉讼环境不佳、公民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制度,对减少行政侵害的发生,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拍"中描写了近二十个商人,时来运转、暴发致富反映了商人的共同愿望,依靠灵通的商业信息致富是求财有道的表现.重义轻财、与人为善反映了凌濛初理想中的儒商品格,重利轻义而不择手段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热中于高攀权贵是"官本位"社会对商人的必然影响,但民间对商人的看法却因"好货"的时代思潮而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3.
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皆是东汉时期承担校书工作的官职,后代学者常常将两者并称,认为在东汉时期同时承担校书工作,职能相同,地位相似。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发现,两者在发展源流、任职时间、任职条件、职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对我们了解东汉时期校书官职的设置、典籍整理保护工作的情况等方面,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兰台令史与东汉校书郎共同为汉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都市襄阳"建设中建立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政府组织腐败的程度。要紧紧围绕公共利益这个中心,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科学高效的价值原则,建立完善普通民众利益表达机制、政府科学时效的回应机制、政府公务和重大事项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控制腐败。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颇受百姓赞誉的好官。他强调去浇存厚,以善为政,主张为官者既要心存正义,公正廉明,又要有中和之宽,处事少下狠手。他坚持以民为本与为政为民的做官理念,关心民瘼,关注民生,爱民情结较重。他重视务实为民,并采取切实措施真心实意地为民兴利除弊,救民于火海,解民之急难。他还具有较强的田耕情结。他认为,"四民"之中,农夫第一,因为农夫肩负着养天下之人的责任,且农夫最为劳苦,所以为官者应当更加宽厚地对待农民。  相似文献   

16.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官意”与“民心”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1929年《公司法》采用社会本位立法原则,在保护公司法上复数权利主体的权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在彰显实体权利的同时,程序方面赋予公司股东等权利主体更多的救济手段。它确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边界,使商人追逐正当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对抗政府权力的干预和过度管控提供了法律理据。1929年《公司法》之所以成为中国公司法嬗蜕的重要枢机,不仅在其立法原则、立法目的和具体条文上得到反映,在对推动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上亦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8.
《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寓的忧乐情怀,既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范公一生行为的准则。范公为人,节俭好施留芳名于世;为官,始终以兴利治弊为己任;为文,借言励己勉人,超越个人忧乐。透过范公为官历程,追溯其为文初衷,便能领悟:官品、文品皆人品。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做官前的早年生涯为形成期;官宦时期为深化期和补期;卸官后的晚年为皈依期。其民本思想的内涵经历了“爱人”-“好人”-“修身”的发展过程。民本思想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执政为民与为人民服务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向全社会提倡的一种道德思想;“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对共产党党建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