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生之苦痛在于有欲,苦痛之解脱在于破欲,破欲的途径在王国维的生命美学中又有着宗教的与文艺的、优美的与壮美的性质之别。不同的解脱方式有不同的美学意境,也有着不同的美学和伦理上的困惑。王国维以《红楼梦评论》为例,剖析人生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之道,反讽中国文化生生不已的生命体验形式,兼具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家精粹,为中国生命美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播音作为语言艺术无疑是存在美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发现和挖掘播音美呢 ?我认为应该从听众的角度去发现 ,去挖掘。下面就从美的谐振 (共鸣 ) ,美的表现 ,美的风采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一、美的共鸣播音美首先产生于感觉域 ,具体讲就是听觉域、理性域。这是因为从听众角度欣赏播音既是语言艺术 ,也是听觉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播音曾一度不再是听觉的感性对象 ,而成了哲学与思想政治运动的传声筒。它的功能似乎只作用于人的思想 ,而不是人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的听觉能够真正清晰地把握判断一切播音样式的时候 ,我们听众便用自己…  相似文献   

4.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一个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随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进而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分众化,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本文试图从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媒体分众化的成因。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传者通过细分市场和自我定位来影响受众从本质上讲,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功利性过程,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欲被人知与欲知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传者…  相似文献   

5.
文化共享工程在山东省的群体化服务实践,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以农村群体为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创新传输手段和服务模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社会最大范围内的共享,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别化的细分服务,为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编辑自身修养的提高,关键是要讲四品,即品德、品格、品位、品道。讲品德,就是讲良知,讲社会责任。讲品格,就是讲人格,讲做人原则。讲品位,就是讲文化,讲鉴赏水平。讲品道,就是讲认知,讲出版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越来越难,而同题新闻却越来越多.因此,媒体间比拼的无疑就是"钻石的切工"--怎样"切"、从哪个角度"切",如何"最大化"地"切",才会将"钻石原料"切出璀璨的"钻石"来.换言之,也就是要从同一素材中去开掘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细节、提供不同解读,从而满足媒体各自特定受众对信息和观点不断丰富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期刊作为一个产业要发展,就应当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讲繁荣讲发展,应该立足于解决期刊的市场化问题,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新的经济方式和新的社会群体,新的社会职业不断出现,这些群体同样需要有指导和帮助他们的专业性期刊。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大中城市(有些地方甚至到县城)涌现  相似文献   

9.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增加电子音像产品的附加值,就是通过有效的策划与营销,使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同时以其他营销手段带给读者多色彩、多元化的体验,让其觉得有意思、买得有价值,并引导读者进一步的消费意图和新的消费方向。那么应该如何为产品增值呢?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策略:1·通过载体多元化组合增值不同的电子音像产品根据所表达内容的不同有着各自最适合的载体表现形式,但是“最适合的载体表达”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读者的。相同的信息内容以多元化载体进行整合包装,给产品一个“增值点”或“虚拟文化点”,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自…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山寨文化的界定,明确了山寨文化的特征,分析山寨文化存在的物质文化角度的合理性与精神角度的合理性,山寨文化的存在符合了大众文化兴起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潮流,山寨文化的存在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还满足了大众精神上的需求,而山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这与它具有的社会、政治及法理基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杨春兰  黄逸秋 《传媒》2007,(11):13-14
"一主两翼"实现从报业集团向多元化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变 报业集团从产业形态上讲是复合型的,从资本形态上讲是社会型的,从经营形态上讲是多元化的.从报业集团向多元化传媒集团的演变不是谁逼着我们进行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产生的客观社会需求,作为传媒集团的领导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客观性和适应这种需求的必要性,要主动地去适应规律,完成战略性的转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文化产品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贾广惠 《新闻界》2005,(4):123-124
当前,新闻媒体坚持的“三贴近“原则,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受众认可.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媒体中媚俗之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一些人思想上走入了误区,认为贴近就是极力满足社会口味,认为迎合就是刻意满足受众的喜好,还有人干脆认为:“贴近“就是“迎合“.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贴近“与“迎合“的内涵,如何正确地把握两者服务理念的差异,使媒体走出误区,增强贴近性,减少迎合度,朝着大众喜闻乐见、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这些已成为时下一个重要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欲以党报和都市报为分析文本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年轻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的观看方式:家庭场景下"守候"电视剧,而是将观看电视剧与自己的交往需求、"迷"文化带动下的表达欲、作为"播散者"进行主动分享,以及潜意识中对颠覆文化霸权的朦胧渴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剧观看景观.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在新的一年里,有关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已不重要了,新闻工作者应当切实关注和思考的,是入世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使我们民族能够顺利完成这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跃。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思想观念上加入WTO。思想观念“入世”其意义何在呢?中  相似文献   

16.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7.
我刚刚说出“名人与新闻”这几个字,贾植芳先生就乐了:“小王,你找错人了,我不是名人,我是普通老百姓。”贾先生笑得快乐而爽朗,这使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83岁的老者。贾先生十分健谈,出语幽默,记忆力惊人地强,像一匹脱缰的马儿,时时跑回逝去的岁月里。他像讲笑...  相似文献   

18.
正"将"新闻,也就是预告性新闻,严格说,"将"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姑且把一些将要发生的事实称为"将"新闻。从读者需求的角度讲,"将"新闻能满足读者预知的心理需求;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将"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发生变化,很可能使媒体陷入失实报道的尴尬境地,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损失。因此媒体必须对"将"新闻从严把握。选题应慎重对"将"新闻要精心筛选,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9.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20.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原则研究王秋霞徐忠勇所谓数据库,从广义的角度讲,就是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讲,就是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为满足多个用户多种应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将反映本单位活动的有联系的所有信息存贮在计算机中以备使用的数据形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