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教育才可能实现拓展每一个生命的美好愿景。因此,从生命的原点提升德育品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与生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建构绿色生态德育体系,让生命体悟幸福。  相似文献   

2.
教育从最根本是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因此,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素质教育必然要成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本文对生命教育及其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一些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命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秦红 《教师》2014,(33):12-12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学生生命意识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发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68年,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首次提出,它认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因此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素质教育必然要成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生命,一切与学生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在生命中教育、为了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生本教学的界定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的教育,生本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的教学,它主张教育向学生本体的回归,通过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价值。认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活动,它依据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这是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相对立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大核心理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这与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9.
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11.
叶澜教授讲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过程是以生命滋养生命、以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为的不仅是学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湿与绽放,而现实的教育活动,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却忽视r教师生命意义的探寻,教师的生命意义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12.
邹波 《广东教育》2022,(4):45-46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传授知识相比,如何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和适应未来的习惯与能力,更受教育所关注.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要以教育主体个性化的生命为基石,服务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全面发展,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构建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精神健康的核心是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生命的潜能。精神健康教育是以国际通用的新健康标准为目标,实施小学生珍爱生命的早期教育,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社会适应良好、珍爱生命的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已摆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面前,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成为生物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强健学生体魄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兆前 《教学研究》2008,(5):461-463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已摆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面前,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成为生物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强健学生体魄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以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至关重要.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应当尊重和顺应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和规律,回归到以生命为原点的教育,直面人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教育者们树立生命化教育理念,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现代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本文尝试从领悟生命及存在的意义,将生命化教育融于生活,尊重生命化德育主体,并通过活动育人等四个方面来探索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践行生命化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学校体育课程为突破口,以人生命教育为视角,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着手,进一步提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课程中教育模式、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而剖析二者的关系,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升育人质量,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共生教育”就是以教育需要观照人的整体性存在,尊重人的现实生活,唤醒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实践主旨。生命理念、包容理念、合作理念是“共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建构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生命素质提升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于明 《辅导员》2012,(33):86+78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结构即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这几项内容,是一个人成才的充要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的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素质教育内容,实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创造,教育首先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寻求生命的意义。教育要从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高效率的教育应该是源自学生对教师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