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私立南开大学在其国立化进程中,围绕办学自主权与资源获取,与国民政府展开博弈。一方面,张伯苓顺应形势,迎合蒋介石的拉拢,积极参与政治;迎合政府教育政策,积极调整办学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办学自主权,张伯苓亦有坚持的一面,即坚持南开大学的私立属性。私立南开大学的国立化进程,实际上是国民政府通过办学资源的分配逐渐控制、消解私立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宋秋蓉 《江苏高教》2012,(4):152-155
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公共精神,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及其多次访学美国的感悟和对于中国文化负面效应的深刻反省。1919至1946年,私立南开大学赢得政府高度重视,得益于张伯苓的公共精神。私立南开大学力矫国人"私"与"散"之弊病的办学理念,讲求师生合作的民主管理学校原则、法制化办学、诚信与自律性、非营利组织性、非家族特性等等,体现了张伯苓的公共精神诉求。近代中国,私人教育机构要赢得政府与社会信赖,办学者必须拥有一颗以公共精神为内涵的为"公"之心。  相似文献   

3.
张伯苓 (1876— 195 1) ,原名寿春 ,天津人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在担任“南开”校长的 4 0多年中 ,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 ,延揽各方人才 ,群策群力 ,把当年犹如在风雨中飘摇的小树苗———“南开”由一个私立中学堂 ,发展成为完整的私立教育系统 ,而且南开大学  相似文献   

4.
张伯苓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倡导的实学教育使得私立南开大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蜚然海内外。考察张伯苓的实学教育不难看出其实质是继承和发扬了晚清实学精神,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些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坚定的教育信念、开放的文化心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等,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私立南开大学在张伯苓的领导下,培育出巍巍南开精神,奉行"土货化"的教育方针,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教授治校,利用厚生,加强实用学科建设,为育才救国,实施通识教育,延聘良师,提高教师质量,注重体育教学,形成教育特色。张伯苓在南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南开的特色化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模式,对我国现代民办大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都知道天津的南开大学,却不一定知道,南开大学的创办者是张伯苓。在近代中国的著名教育家中,张伯苓绝对应该有一席之地。就连周恩来总理都曾经称赞他"有功于民"说张伯苓不仅有教育的能力,而且有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及艺术等多种学科的重点综合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9年,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怀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弘愿创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现代私立大学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南开大学。周恩来总理在50年代三次视察母校。1994年,江泽民主席为学  相似文献   

8.
陈时(1891~1953年),字叔澄,黄陂县桃花庙村人。早年留学日本,1912年5月在其父陈宣恺等的支持下创办私立“中华学校”,学校冠以“中华”二字,其寓意在于发扬辛亥革命精神,振兴中华。1913年4月,他呈请教育部,将学校改办成大学。19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复备案,核定校名为“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近现代教育史有“南陈北张”之说,“南陈”即指的是陈时(一指陈嘉庚,他于1921年创办私立厦门大学),“北张”则指的是张伯苓。陈时创办的中华大学较张伯芩1919年11月创办的著名私立南开大学还早几年,其教育救国理念和卓越的办学成就,足为我国私立大学的先…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5):F0003-F0003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及艺术等多种学科。1919年,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怀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弘愿创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现代私立大学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曾经培育出包括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数学大师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戏剧大师曹禺、地质学家刘东生等在内的大批杰出  相似文献   

10.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包括南开大学在内的私立大学模式,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秉持正确的办学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培养救国建国之人才,以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坚持实用的办学理念,主张把科学应用于实际,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广泛筹集、灵活运用资金,以经营收入滋养学校。  相似文献   

11.
雷雯 《河北教育》2007,(12):44-44
一般人都知道天津的南开大学.却不一定知道,南开大学的创办者是张伯苓。在近代中国的著名教育家中.张伯苓绝对应该有一席之地。就连用恩来总理都曾经称赞他“有功于民”。说张伯苓不仅有教育的能力。而且有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 4月 2日至 4日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南开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华银投资控股公司联合主办的纪念严范孙、张伯苓暨中国近代化相关理论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北京、广东、四川、江西、天津等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严范孙、张伯苓的后代出席了讨论会。严范孙先生、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大学及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 ,近代爱国教育家。他们建立起 2 0世纪中国最为庞大的私学体系 ,为中国近代化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对此 ,与会代表给予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13.
“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唠,/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校长?!”这是文学家老舍和戏剧家曹禺1946年在美国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写的祝寿诗《张伯苓先生七十大庆》的第一节。1994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为《张伯苓与南开大学》一书(梁吉生编著,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序时,  相似文献   

14.
鸿禧 《高中生》2013,(16):49
当年,社会上的私立学校多为赚钱,南开也属私立,却是一所赔钱的学校。南开大学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主要是靠张伯苓到国外去募捐。他去美国募捐,总要带上南开饲养的金鱼,捐款一万美元以上者送金鱼一尾。他在学校账户上支出了十尾金鱼,补上的一定是十万以上的美元。张伯苓一生在国内外给南开募集到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他提留若干入私囊,别人不会知道,也不会过问。但他绝不肯也不屑于这样做,而是将钱分文不差地收入南开的账户。很多人就是因为敬  相似文献   

15.
一所大学学术特色的生成,固然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但是,从根本上讲,大学特色的生成与大学领导者及学者对学术观念、学术理念、教育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国时期,私立南开大学学术特色的生成便与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及学者何廉等人的识见关系莫大。本文试图对此教育现象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希磊 《教育家》2004,(10):8-11
“绩著南开、教泽广布”是李鹏同志为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书写的题词,它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先生极不平凡的教育人生。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以字行,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我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先后创办了包括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以及经济、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内的完整、系统的近代教育(科研)体系。他担任南开校长四十余年,不仅独创性地探索出中国近代私立教育办学的成功之路,而且还在近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一日,联合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随着日寇的不断入侵,上海、南京相继陷落,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二日,“临时大学”正式宣布西迁云南,一九三八年四月二日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设理、工学院,并增设师范学院。在蒙自设文、法、商学  相似文献   

18.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中的张伯苓,谦和、风趣,话语时常令人愕然.可细嚼之后,又颇有趣味,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19.
方华明 《教育与职业》2006,(13):112-116
今年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诞辰130周年。 1946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美国纽约过70大寿时,作家老舍和戏剧家曹愚合写了一首长长的献词:“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天下人谁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5日,是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全国政协、国家教委在天津市南开大学举行纪念大会,周培源副主席在会上高度评价了张伯苓先生对我国近代教育所做的贡献。现征得周培源同志的同意,在本刊及《全国政协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