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析“月”的形态、光色、时空等意象特征,阐明古典诗文中“月”这一意象的多边性。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感,生命苦短之叹,冷漠孤寂之情都借“月”这一意象出现于文本中,使得“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理解了月的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具体性,对我们学习或鉴赏一些古典诗文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中学生对文言文有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基于此点,本文着重从“加强师生对古典诗文的再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角度入手,初步探索“如何真正发挥文言文陶冶教育之功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生命的悲剧性和生命悲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悲”便是悲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悲”。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诗文中意象的类型多样,均有其独特的符号表达与意义呈现,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纷繁众多的古诗文之中,云是一个大量而广泛出现的意象,历代诗人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屡次使用了这一意象。这种大众无意识背后究竟暗含了怎样的缘由,以唐诗中描写云的诗文为例,试分析云这一基本意象,从中窥探中国古典诗文中审美意识的展发、传承和其中蕴含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5.
意象并非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要义.若一味推崇意象,则六朝宫体、晚唐诗、南宋“四灵”,就将荣登古典诗史的榜首,而事实则恰恰相反,它们一再遭受古代诗评的诟病.古人于意象之外更重格局、气象,尤重诗歌之“声调”,所谓“唐音宋调”于焉区分.音与象作为诗歌艺术之二维,历来轩轾有别,因古人读诗多伴随创作,作诗自然以审音论调为主,意象为辅;今人读诗则作为一种“阅读理解”,还要作答一道道考题,必然流于表面之色象文字.  相似文献   

6.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7.
玄学的基本要义便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它既启迪了中国人“诗意栖居”文明幻美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促使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在其影响下,魏晋士人将这种崇尚自然的人生品位,演绎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使诗文呈现出淡泊超拔、清虚宕逸、自然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8.
吴怀东 《教育文汇》2024,(3):5-8+21
古典诗文教学必须坚持深入浅出,“深入”是前提,关注语言词汇、历史思想状况和文学理解等问题,保证经典解读的准确性;“浅出”是关键,使用通俗的语言并采用循序渐进的程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化被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民族"基因"提出,继而深植根于各版本语文教材中。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那么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跨学科教学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具体的中国古典诗文篇章为例,浅谈了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跨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诗的意象?《声律启蒙》开篇所列的事物就可为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其中既有单个的自然意象,又有组合的社会意象,如“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雁”等属于自然意象,“途次早行之客”“溪边晚钓之翁”等属于社会意象。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了它们一些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固定的意…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古典诗文有它自身的特点:精巧的体式,跳跃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丰富的情感内蕴,这些无不显示出古诗文有别于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独特美.那么,如何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古典诗文有它自身的特点:精巧的体式,跳跃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丰富的情感内蕴,这些无不显  相似文献   

15.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魏晋风度的界定主要是从纯美学角度出发的,其中以“文的自觉”、“人性的觉醒”、“人的觉醒”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本文从魏晋风度的构成元素入手,透过觉醒之本质对魏晋风度展开论述,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相对于汉代世俗的、关于人的认识与理解的觉醒,是审美的觉醒,其核心是自然,并据此阐释了魏晋风度的相关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修辞手法在鲁迅小说中,对于深化主题、表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形象是起着独特作用的。可以说,修辞艺术已成为其小说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以《祝福》为例加以分析和欣赏。一、词语的精心选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有“炼字”、“炼意”之说,“炼意”是以“炼字”为基础的,类似“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精选词语就是“炼字”。鲁迅是现代文学泰斗,也是语言大师,小说《祝福》有数处词语(包括短语)的妙用就体现了“炼字”的功力。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19.
昆明世博因“东吴小筑”是苏州园林的缩影,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庭院进行空间分隔,将建筑融于自然;利用透窗、漏窗、门洞等构成将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的构景方式运用到造园之中,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藏露疏密有致,景色有虚有实,丰富了空间层次,园内风景不仅变化多样,且风格协调统一;以写意山水画为摹本.用充满书卷气息的诗文题刻自然融于国内建筑、山石、水景等,将文化内涵蕴藏于移步变换的自然美景当中,各处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韵味.苏州古典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艺术美、形式关的艺术特色,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人离不开自然,要融于自然,也要在自然中发挥人的创造性,满足人们物质的享受和精神文化的追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20.
嵇康,魏晋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魏晋之交,政治黑暗。当权的司马氏以“名教之治”为名剪灭异己、杀戮名士,文人名士无不心惊。作为当时文人领袖的嵇康,公然反对。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他的诗长于四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