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癖好     
一段“自信”的歌词,引出了一个令人哑然的癖好——“在浴室里唱歌”。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这个女孩活脱脱一个代言人。她“没有顾虑”地唱,唱各种风格的歌,她认为这“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语言爽朗、明快、坦率、真诚、幽默,直抒胸臆的天真,鲜明动人!难得的是,在“我的快乐我做主”的面目下,作者时时处处在暗示这种“快乐”的难得不和不易。时间最好是在“作业做完了”、“风水宝地”竟然是“浴室”,就是这样,每次还遭到父亲的干涉……读者让人竟有丝丝的不忍。真要感叹少年人的无畏和执拗啊!  相似文献   

2.
在和许多老师聊天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教文言文很没味儿!但我觉得不然。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如果能抓住“诵读”与“积累”这两个基本理念,那么她也能散发出“语文”特有的芳香。  相似文献   

3.
宋瑞祥 《中国教师》2009,(16):64-64
人类最神圣的字眼.是母亲;世间最崇高的称呼,是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母亲”这一呼唤的内涵更丰富:“老师”这一称谓的寓意更全面.因为——她,既是我亲爱的母亲.又是我踏入校门后的第一位老师。刚上学时,我好长时间都弄不明白:在课堂上,是应该喊她“妈妈”,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叫她“老师”?以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老师和母亲是毫无分别的。  相似文献   

4.
歌迷心窍     
最近我是“开心+烦恼”。开心的是我成了一位歌星的“Fans”,她那悦耳的歌声时常使我开心无比。我欣赏她的多才多艺,除了想听她的歌声,什么事都不想做。烦恼这就来了,有时做作业听着歌,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慢慢地我便完全投入到其中,作业也无心再做。我知道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能不能既做忠实“粉丝”又不影响学习呢?  相似文献   

5.
崔艳 《教育文汇》2011,(9):27-27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对妈妈说她喜欢台风。妈妈问她为什么?她告诉妈妈:“有一次刮台风的时候停电了,我便去找蜡烛。当我拿着点燃的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时,你说我看起来像个小天使呢!”  相似文献   

6.
雷申宁 《红领巾》2014,(12):40-40
“草莓用水泡了再吃”“苹果怎么没削皮”“垃圾食品不要吃了”……妈妈整天对我这个“吃货”唠叨不停。我有些不耐烦,就说:“你小时候,外婆也这样要求你?”妈妈听了,竟然饶有兴趣地讲起她小时候“吃”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新警察故事     
有一首歌写给同桌的“你”,这篇小文则献给前桌的“她”。“她”热情、活泼、善良、率真,有一点小调皮,又有一点小可爱,在我们少年的日子里似乎总有这样一个“她”,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来充实我们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  相似文献   

10.
输·赢     
喜讯传来,我们班的王珊珊同学被评为“县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了1这一年来,她一直是同学的“小老师”,我的好帮手。荣誉当之无愧属于她。当我郑重地把大红奖状呈给王珊珊母亲时,她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奖状?老师,你来得正好,我要向你告状!”我懵了:“告谁的状?…‘告王珊珊的状呀。”我简直难以置信了。  相似文献   

11.
这天早自习下课后,八(1)班的几位女生在学校花园边见到我就连忙说:“老师好!”我向她们点头回应:“你们好!”刚朝前没走几步,就听张梦说:“老师好哟!太好喽!”她故意将“好”的字音拖得很长。听话听音。她这样说的含意,是老师的“好”名不副实,这个“好”应该打折呢!  相似文献   

12.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的书桌抽屉里,依旧放着2010年9月份的“小博”,舍不得把她带回家,就让她这样静静地陪着我,时不时地还可以拿出来看看。本以为自己对“小博”的喜欢编辑们不会察觉,直到11月1日,再次看到“小博”,看到“小博”上我的名字,真是不敢相信啊,我的名字真的登在了“小博”上!  相似文献   

14.
平凡但不平庸。李汉荣笔下的外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她心灵手巧,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手纹”和“心情”是文章的两条线索。对于八年级学生,似乎更容易从文章中找出“细针密线”,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高玉霞 《家庭教育》2007,(3X):35-35
女儿测测今年5岁了,闲来无事,我常常会教测测念念古诗,学学简单的字,可这孩子总是分不清“大”“小”“上”“下”这些简单的字。恨铁不成钢的我一见她这么几个简单的字都认不出就气不打一处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玲同学的“软抵抗”来看,她已经把教师不允许她参加校排球队的决定理解为剥夺她的自由选择权,于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教师“斗智斗勇”。以至最后喊出了“这回我能参加校排球队了吧”。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7.
教育问与答     
《父母必读》2009,(7):124-125
离不开的小贴画 女儿2岁半,开始学着和我“谈判”了。从超市出来,我两手还拎着东西,她伸手要我抱,要是不理她,马上就会大哭。我只好对她说,如果她能自己走,我就给她买小贴画。这招还真灵,她马上就收住眼泪。难道以后让她听话,我一定要使用“贿赂”这一招吗?  相似文献   

18.
妈妈是家中的“馋猫”,但她却不懂“吃的”肯定与“长的”是成正比的。望着身上的累累赘肉,她决定给自己减“负”。减肥对于那些爱美的小女生来说,也许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对于妈妈这样一个贪吃爱睡的人来说,可谓是痛苦万分哪!每天一大早,上学要早起的我就成了妈妈的“闹钟”,  相似文献   

19.
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她被“主体”二字害苦了,她说明明知道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教学,却又怕被批评不够“开放”、“过度干预”,于是教学上缩手缩脚,觉得处处受到限制,结果搞得都不知何为教学。究竟“主体”二字可以承载的空间有多大,如果仅让儿童凭自己的意志天马行空地自由游走在自己所建立的“主体”世界里,而脱离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艺术沙龙的酒会上认识小雯,谓自己是“Freeter”(飞特族),见我懂音不懂意,她知道我没有听到过Freeter这个词.她半开玩笑地说,“Freeler”就是“应召”。[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