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在5.12地震后第一次由官方主办,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本文从文化展演的角度切入,将瓦尔俄足节视为一个文本,分析其如何进行文化展演,其语境是震后以及"非遗热"影响下对羌文化的大力宣传与保护,其意义在于彰显了典型羌文化,凝聚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
"瓦尔俄足"集中体现了羌族宗教、习俗、歌舞、服饰、餐饮等,因此,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从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角度切入,将"瓦尔俄足"视为一个文本,分析研究如何进行发展性保护,其意义在于保护和发展文化将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羌族瓦尔俄足节和羌历年的庆典模式发生了改变,大众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以大众文化为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也会弱化羌族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传承与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
"瓦尔俄足"以自身独有的形式美感和独特文化魅力为《云朵·萨朗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作过程中对"瓦尔俄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艺术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现出"瓦尔俄足"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劲的生命力,论证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就是不断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之一,是羌族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濒危音乐评估框架(MVEF)",以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为例,对羌族传统音乐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羌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体现在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方面:音乐记录材料的数量不足、质量不一,其可及度低;音乐记录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羌族特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构建和传播还缺乏整合整个羌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和传播平台。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如下对策:提升羌族音乐类特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意识;系统整合羌族各类音乐的记录材料,加强其可及性建设;改进和创新羌族传统音乐记录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羌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回顾羌族节日研究,学术界以介绍性、理论性、个案性研究为主,缺乏整体性、经验性研究;研究内容以羌历年、瓦尔俄足、祭山会为主,缺乏对其他节日的研究;研究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缺乏对与节日相关的音乐、舞蹈、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的探讨。由此而言,羌族节日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另外,震后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也需要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地区的羌族纺织服装业,论述了羌族与阿坝州茂县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茂县地区羌族传统男女服饰的构成特点,探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近代茂县羌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与变化。旨在系统而全面地解析近代茂县纺织服装业新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传统服饰,论述了羌族与阿坝州茂县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茂县地区羌族传统男女服饰的总体特点,并进一步对茂县羌族传统服饰艺术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各类型服饰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茂县不同地区传统羌族服饰类型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社会调查在中国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羌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出现也早,因此使不同时代的茂县呈现出了不同的镜像。在茂县的社会调查中,由于各种原因,羌族的传统文化并未得以全面呈现,因而作为传统文化拥有者的、同时又应该是发展的主体的羌族未能体现出其能动性。21世纪的今天,当发展理念开始改变时,更应该坚持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倡导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内发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人民勤劳勇敢,且能歌善舞,羌族民歌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艺术灵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地区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以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初探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羌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  相似文献   

11.
羌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文章聚焦2008年以来,特别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主要聚居县羌族刺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采用"整体主义"视角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借助田野调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途径,对羌族刺绣的历史、生产方式、针法、传承方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羌族文化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释比是羌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和大禹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使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如何使"互联网+"时代与羌族文化有效融合,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羌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的价值诠释的深入分析,进而揭示出"互联网+"背景下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面临的困境,最终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传承保护习惯与打造人才队伍和创新方式、载体及机制四个方面作出路径选择,以期有效地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笔者通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发展历史,以期为羌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堪称优秀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员。羌族现有 40余万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地区的茂县、汶川、理县、松藩、黑水、北川、平武、丹巴及贵州什阡、江口等地。其中 ,茂县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地 ,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数千年来 ,羌族人民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 ,然而 ,随着岁月的变迁 ,由于受到人文、经济、自然、地理等因素的限制 ,今天的羌族地区经济不发达 ,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在新世纪 ,羌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呈现出与往日迥然不同的全新格局 ,这就需要民族文化教育向更深层…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后,在汶川、茂县、北川等重灾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重组家庭,其中有不少是由羌族同胞构成的重组家庭。羌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特殊习俗。研究表明,羌族特有的性习俗、性审美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得震后羌族受灾民众的家庭重组阻碍更小,重组家庭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7.
羌族人特别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把它用传统化、固定化、程序化的集会仪式和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道德建设紧密集合起来,形成传统的羌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基勒俄聚"就是羌族特有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着手,探讨以大禹为首的羌王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途径和领域,透过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阐明了古羌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通过对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扩散的分类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总结,归纳出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的两大特点:一是从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向羌族的文化区扩散,再由羌族文化区向非文化地区逐步扩散,有时甚至直接由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域迁徙到非羌族文化区;二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传统文化的扩散出现了千年难遇的"级别式扩散","拯救式传播"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扩散,其速度快,力度大。  相似文献   

19.
首届羌族文化论坛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2010学术年会,于2010年10月29日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异地复课点古城校区召开,此次论坛由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和阿坝师专共同主办。来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及周边多所高校领导和专家,以及理县、汶川、茂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中,羌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破坏。经过各国媒体的报道,一度不为人们了解的羌族文化逐渐走出羌寨、走出国门,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目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翻译方法,以期帮助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其走出羌寨,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