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由诗歌意象组构成并再组构成整个诗歌文本结构的。诗歌语言是中介,更是“本体”。在由诗歌意象组构成诗歌语言,由诗歌语言组构成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原则和意向性归趋原理,正是这两个原则,使得一首诗歌完整和自成系统。诗歌文本结构,可以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音一语义层”、“形象层”、“形而上的超验与感悟层”。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相应的阅读态度则应是:“阅读”、“理解”、“倾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具备以上三个结构层次的诗歌(有的诗歌不一定具备)必须透过前两个浅层结构,而探入似乎指向神秘和超验,但决不虚幻的第三层,方能达至体“道”和悟“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空间诗学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滑动带来的诗歌意义空间的多层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发掘诗歌的空间性和自觉的使用将会为诗带来更立体多层的发展空间。而意象则是构成这种空间的主要因素。从意象的角度来解析诗歌的空间空白,提供了更多的诗歌理解可能。  相似文献   

6.
魏学宏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44-46,76
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直觉性原则为我们从鉴赏角度理解文本意象的构成、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提供了某种启示,并由此形成了文学鉴赏的"格式塔"效应。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观"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歌文本具有人性美、人情美的特性,诗歌教育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的审美教育意义,注意阅读审美的效用原则,追求诗歌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在我们高中学段课本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但诗歌因其跳跃性和丰富性强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承文本性是互文的类型之一,与诗篇的构成密切相关。运用承文本性对诗歌《锦瑟》各联进行分析时,可在梳理各联的蓝本(典故)与承文本(诗歌)的承接与改造中,加强对诗歌语篇及其建构的理解,感受各语篇构成单位间的互涉关联。在此基础上,结合“嵌入即互文”的认知机制从时间顺序上观察《锦瑟》中各种主体的嵌入过程;再运用“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网络”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重构诗篇意义的生成过程,有助于体会诗歌语篇的多声部合成及其动态、多元的语篇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何为认知性阅读和诗歌认知性阅读,然后简介了理解思维三律,最后主要以案例形式介绍理解思维三律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化是提高外语听力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听力理解过程的实质以及构成听力理解障碍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学原则的运用。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就听力教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而言,可以遵循9种原则,即:阶段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易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准备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策略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7,(14):20-21
要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背景、意象、内容、诗眼、情感等角度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14.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与非文学篇章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规则,并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诗歌中的象似性体现在它的词,句法,篇章以及语义上。本文将简单论述用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的原则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5.
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来分析庞德诗歌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并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等影响深远。文章以《小雅·采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象似性特征,关注诗篇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译作对于原诗中象似性原则的忠实程度再现,探究译者为呈现原诗的形式与意义所作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要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诗歌结构的整体性出发,阐述了诗歌意象指称性与自指性互相缠绕的构成,从而产生了秘响傍通、时空共享、空纳空成的结构特征。进而对私设意象和母题意象的不同语义功能加以探讨,并论述了意象对诗歌风格构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古诗教学要既不脱离本真的韵味,又具有吸引学生学习的新魅力。本文分析了现状之后,从以读为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主旨;探究质疑,鉴赏诗歌手法等三方面,用传承与发展并存的方法寻找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