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遵循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语文学科具有特殊性,即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责无旁贷地要比其他学科甚至政治课承担更多的德育教化任务。语文教育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还必须教学生“做人”,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更必须培养学生“成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打基础的任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语文教学就是要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还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通过语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长大成人后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要发挥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综合效应,必须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四个统一”。一、教文与授道的统一“文以载道”,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也谈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沂水三中刘春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自治教育;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智育与德育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利用语文教材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亲人、尊重友谊;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辅助,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5.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往往被忽略。语文新课标第一次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在阐述教育理念时指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里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相提并论,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相提并论,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应是和谐统一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思维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提出的。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要强调情感性。  相似文献   

7.
“文”与“道”辩证统一,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首先肯定的重要的基本观念。上好语文课必须教“文”又教“道”,并在二者的“统一”上下功夫。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文道辩证统一”的原则,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揭示思想内容的“突破口”进行点拨。有些词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体现两者的统一就要把它们看作是不可偏废的整体,寓教于文,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能通过阅读感悟文本及相关活动,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薛彦霞 《考试周刊》2012,(82):38-38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大多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较欠缺。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弊病,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此有所认识并提出看法,他多次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大力提倡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现象。因而很想就“语文教学与素质培养”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十多年从事语文教研教改的实际谈几点意见。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要实现语文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善观察、勤思维、会表达、能应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单纯培养一些满腹经纶又毫无主见的“书袋子”。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并以此为突破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在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论述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要求时进一步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着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文章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5.
袁向军 《江西教育》2023,(18):71-7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要努力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想达到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统一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而教,使语文教学更有温度、深度、高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训练和思想教育工作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承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征贤 《学周刊C版》2014,(9):170-170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教学是备教不备学 ,科学的教学应是“教”与“学”有机结合。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文化”告诉我们: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人自我发挥、自我完善、发挥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作家必须写书,画家必须画画,诗人必须写诗,那么,语文教师就必须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真正理解和整体把握,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教学生学会求知、教学生学会生存、教学生学会健体,就必须做到能“闻道”、“精业”、“解惑”,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潘银 《教育文汇》2014,(15):27-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现代课堂的转型也在力求向着叶老所提出的“不需要教”的教育愿景努力着。如何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之境呢?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达到“不需要教”之境,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