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探索宇宙的奥秘,预测宇宙的未来,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重大成果。其中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Raym-and Davis Jr,1914-)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Koshiba,1926-)因其在探测宇宙中微分子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从而导致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而获奖;另一位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1931- )则因为在开发宇宙X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在不久前的诺贝尔北京论坛上评论说,中微子振荡实验(OPERA)很重要,令科学家意外发现了中微子可以超越光速,但他认为他们过早地发表了结果,应该进一步研究.考虑各种可能性,更加认真地对待。而我要讲的和强调的是: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同年底,这一基础领域的科学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然而,在欢庆成功之余,中微子实验项目一位科学家的一番话却很耐人寻味。他说,长期以来,主导基础物理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积累薄弱等客观原因,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为重要的差距在认识层面。比如,我们就常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你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5.
中微子物理是粒子物理最重要的前沿之一,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可能成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突破口,也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的交叉前沿。大亚湾中微子实验2012年出人意料地发现大的新中微子振荡模式,使近期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和CP相角成为可能。江门中微子实验(原名大亚湾二期实验)2013年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2015年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它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核心科学目标,同时精确测量中微子6个振荡参数中的3个,达到好于1%的国际最好水平,使检验中微子混合矩阵的幺正性、发现新物理成为可能。它也可以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寻找暗物质、质子衰变等,在多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能对理解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做出重大贡献,也将对宇宙学、天体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些年代,物理学家们透彻地研究了亚原子物理,包括结合核子成为原子核的强作用力,以及以p衰变为典型的弱相互作用力。关于弱相互作用,56年中微子第一次被直接探测到,60年代人们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即“型中微子。60年代晚期还发现了太阳中微子的短缺,这是第一次探测到中微子振荡的后果。关于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李政道教授所著的《粒子物理和场论导引》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证:1947年,鲍威尔从实验上明确区分出π介子和μ子,人们便开始了μ子衰变为电子加中微子(μ±→e±+两个中微子及反中微子)的电子能量谱形的研究。1950年,勒·密歇尔曾从理论上详细研究过这一谱形,指出这一谱形将依存于某一参量ρ,而ρ“是O与1”之间的任一实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     
在日本神冈开展反应堆中微子探测的日、美、中科学家2002年12月6日分别在各自国家、在约定的时间同时宣布发现了核反应堆中微子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消失的现象,从而揭示了“太阳中微子丢失”的秘密,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向前推进了一步。据有关科学家介绍,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可以直接穿透地球,在宇宙中很难发现和探测。但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家Davis在近30年中,探测发现到了来自太阳的约2000个中微子。然而,其实际数量与理论计算值相差一半以上,流量较少,因而成为物理…  相似文献   

9.
1957年1月,一个震撼世界实验结果:“钴-60极化核β衰变不对称性”——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没有实验证实,是不会为人们接受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正是因为有另一位中国留美核物理学家,有“核子物理女皇”、“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和“中国居里夫人”等盛誉的吴健雄教授,很快就主持作出确凿的实验验证,才得以创造科学史上伟大的奇迹。因而众多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都认为,“吴健雄绝对应该和杨振宁、李政道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新世纪新千年到来之时,让我们同时回顾一下誉满全球的吴健雄教授,主持作出第一个验证实验的辉煌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一个神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这就是“太阳中微子问题”:太阳核聚反应发射的中微子,到地球时只剩下理论预测值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哪去了呢?是消失了还是理论错了?或者是探测技术有问题?原来都不是?最近,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NO)解开了这个谜。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创新》2006,(8):24-24
中美两国科学家将联手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进行大规模的粒子物理实验。这项耗资近5000万美元的实验是中美两国迄今最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合作项目。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说“:国际合作组将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设置3个探测器进行中微子测量,将在2008年建成隧道,2009年安装探测器,2010年开始获取数据。”根据计划,中方将投入1.5亿元人民币(约合1870万美元),负责基本建设和建造一半探测器;美方投入2500万至3000万美元,负责建造另一半探测器。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粒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8-19
对普通公众而言,只在《2012》这样的科幻电影里听说过充当“灾难制造者”的中微子。“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微子.太阳不会发光.不会有比氢更复杂的原子.因此也不会有地球.人类。”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工程副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中微子不仅在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关,例如宇宙中反物质消失很可能由中微子造成。  相似文献   

13.
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实,基本粒子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概率为99、99%。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和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科学家参与了此项实验。  相似文献   

14.
乐樟  JAMES  ROTH 《科技新时代》2007,(10):14-15
一串光电倍增传感器被科学家埋在了南极厚厚的冰层下2400深的地方。到2011年.将有70个这样的传感器串(分布在1平方千米的区域内)被埋在南极冰层下,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远镜IceCube。所有的传感器都将指向地球深处,即北极的一方,以寻找穿透地球的高能中微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家弗里德尔·泽尔朔普教授(1930年6月8日——2002年8月4日)是南非的知名人物,因首先发现自然中微子而蜚声国际科学界。他还是钻石属性方面的世界级专家之一。出生于纳米比亚的泽尔朔普拒绝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邀请,一生都忠诚地留在南非。不过他仍然是一个“国际人”,负责与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6.
《金秋科苑》2010,(21):7-7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在线版10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近1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着力打造一个肩负着雄心勃勃计划的实验装置,以解开宇宙射线和中微子产生的谜题。现今深埋在南极洲冰盖之下的一台“望远镜”,将记录下宇宙射线中的中微子在和冰雪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产生的稍纵即逝的蓝色之光,其灵敏度有望帮助人们确定那些不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粒子究竟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苑》2012,(20):41-42
在探讨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10月10日报道10月9日,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     
《发明与革新》2014,(5):2-2
75°20′历时160天,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4月15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回国。此次考察中,“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并抵达南纬75°20′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3个继去年设在南极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发现了两个能量大于1000万亿电了伏特的中微子后,日前“冰立方”又探测到了第三个同样能级的中微子。最新研究表明,这3个高能中微子来自银河系外,或许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欧文·张伯伦(美国,1920-2006),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张伯伦,192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21岁时,从达特莫斯学院毕业,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当物理系研究生。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和费米一起进行慢中子在液体中的衍射实验,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两年后,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他和塞格雷等人合作做了质子-质子散射实验和  相似文献   

20.
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小职员一夜之间登上了世界巅峰。在记者招待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身穿工作服的岛津制作所研究人员田中耕一(43岁)掩饰不住惊讶,腼腆地笑道:“喜出望外。”为经济不景气而苦恼的公司职员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你是我们的骄傲。”在小柴昌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田中又赢得诺贝尔化学奖,“双喜临门”让日本列岛为之震动。田中说,他突然接到了通知获奖消息的电话。对方用英文说:“你是田中耕一吗?包括你在内,有3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向你表示祝贺!”他只听清了“诺贝尔”这个词,不敢相信自己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