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林语堂的杂志编辑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一员,又是30年代自 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杂志年时代独树一帜的著名杂志 编辑家。他创办《论语》,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他创刊《人间 世》,自认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设;他刊行《宇宙风》,更以畅谈人生为主 旨。林语堂编辑杂志,政治倾向全不可取;但他情笃小品文,独钟半月 刊,以“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为编辑目标,在当时是具有独特风格的。  相似文献   

2.
流派简介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评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个比较活跃而复杂的人物。大革命时期,他初露头角,是“语丝派”的成员,支持进步的学生运动,撰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曾被封建势力诬为“学匪”。“四·一二”以后,他到上海开始了著译生活,一方面和鲁迅等进步作家有了更密切的往来,为鲁迅主编的《语丝》、《奔流》等刊物撰稿,也和鲁迅等一起发起并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另一方面,他却接连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侈谈性灵。一纸风行,他又成了“论语派”的首揆,戴上了“幽默大师”的徽号。随着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高涨,林语堂在政治上日见陷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以林语堂为中心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散文刊物,一方面积极顺应读者文学消费的需求,使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市民趣味,另一方面又竭力用文人情致来提升市民趣味,力求达到雅俗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林氏刊物在散文创作上寻找雅俗平衡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散文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评“论语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二年九月,林语堂等人创办《论语》半月刊,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五年,他们又相继办起了《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围绕着这几个刊物的一批文人,在政治态度和艺术观点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习称“论语派”。虽然“论语派”有的刊物延续到抗战以后,但他们主要活动时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后几年。这一段时间“论语派”很活跃,在他们刊物上撰文的名家很多,左中右都有,刊物销行数万份,影响很大。四十年来,对于“论语派”的评价分歧很大。当时对“论语派”意见就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读者谈心坊     
本期到读者谈心坊来做客的是来自内蒙古扎赉特旗的王秀娟老师和她的得意弟子包涵。王老师从小就是《少年文艺》的热心读者,她说:“我和《少年文艺》相识是在1984年,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少年文艺》是我的启蒙刊物。我最初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玻璃城》、程玮的小说《山里的孩子》,后来这本杂志上的很多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像秦文君的《愿阳光永远照耀你》、陈丹燕的《1976年的最后一朵玫瑰》、《上锁的抽屉》等。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后,十分郑重地向我的学生推荐了这份刊物。我认为《少年文艺》是至真至纯的,每个憧憬着文学、…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殷齐齐 《文教资料》2013,(18):5-6,8
《现代》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有影响的文艺刊物之一,它的成功得益于主编施蛰存冷静理性的思维与独特的编辑理念。面对当时上海左右翼文艺激战的景状,施蛰存有意规避政治,采取了独立不倚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10.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中,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个以自说自话为目的和有着经济考量的刊物,转变成了以性灵幽默文学观为根基并指向功利主义文学工具论的阵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繁荣,论语派杂志利用一系列的编辑、发行策略形成庞大的认同群体,维持其共通体的运行。独立的经济能力使论语派杂志得以自主运营,然而,消费文化也使其产生了媚俗倾向。  相似文献   

12.
1950年1月由南京文联创刊的《文艺》月刊前后办刊时间仅一年零八个月。作为党的机关文艺刊物而被停刊,可谓当时文艺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间缘由,与这份刊物的“华东风格”有关。由“华东文人”主编的《文艺》月刊在文艺观念上大力张举“列宁的文艺原则”而暗中疏离《讲话》,在创作实践上与“庸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纠葛不清而违反革命文艺的叙事“成规”,在批评实践上推重艺术分析。这三重因素皆使《文艺》成为建国初年文学“延安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另类“构想”。  相似文献   

13.
前言 林语堂,世界知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笔名宰予、萨天师等。祖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板仔镇。早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留学美国、德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写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文。1936年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热心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66年回台湾,1976年3月26日病逝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间的《安徽文学》杂志,其办刊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安徽文艺》时期、《江淮文学》时期和《安徽文学》时期。其间刊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聚焦国内外时政要点与服务地方文艺相结合,在一些争鸣性作品和理论文章上做有限突围,以及存在办刊的非文学性、雷同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不足。"十七年"《安徽文学》所走过的风雨路,反映着地方文学刊物在特定年代下的某种生存图景,是当时"一体化"文学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1898—1975)浙汀崇德县人,作家、翻译家、画家,从小爱好读书。少年儿童时期就读了很多启蒙教材和儒家经典.日后创作漫画即多据此题材写意。1914年。16岁的丰子恺在《少年文艺》杂志发表的《猎人》、《捕雀》等四则寓言是读了《伊索寓言》受启迪而创作的。1915年.丰子恺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预科读书.已经积累了很多读书经验.当上海一家杂志向学生征文谈读书经验时。他在校应征,写信介绍了自己读书经验十余条发表:  相似文献   

16.
二三十年代,几乎与鲁迅创建讽刺理论同步,林语堂也创立了幽默理论。这一理论虽也在中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呈露出民族的现代理论风貌和个性特征,但因与时代的主流、革命的现实相脱节,其影响遂限于现代文艺之一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新的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林语堂的融贯中西、承前启后的幽默理论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史上势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重新审度他的这一理论及其在喜剧领域的成功实践——《子见南子》,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野草》杂志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之一。从《野草》的创办过程与办刊宗旨看,五位编辑为这份刊物所作的定位是“杂文期刊”。目前研究界也一致将《野草》视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然而,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可以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杂文,而且其质量也不低于杂文。这一现象就提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野草》杂志的定位。《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数学月刊》是全国数学教育界的一份核心刊物,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批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正是从这份刊物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自己的地位。《中学数学月刊》不仅属于江苏,而且属于全国,值此创刊2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数学教育界的同行、各兄弟杂志表示诚挚的祝贺。 我以为,《中学数学月刊》之所以成功,在于她坚持了正确的方向,这就是“面向基层,服务教师,注重教学,推动改革”。我作为上海《数学教学》杂志的主编,深知面向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曾经不道余力地提倡写幽默的小品文,也曾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幽默在林语堂小品文中有几种表现:或庄,或谐,或亦庄亦谐.林语堂的幽默具有几种内涵: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当时强调挣扎和战斗的文学潮流,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冷遇.但由于其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当代文学的政治标准的淡化,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热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20.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