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深入研究了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注重读者阅读的多维度性。该文基于这个理论,探讨以敌托邦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的文本——斯科特·威斯特费尔德创作的《丑人》。这部文本预设了两个极点:一个是敌托邦社会标准化的美(外貌美)即快乐,另一个是荒野间的自然即自由,两个极点分别蕴含相反的阐释判断和伦理判断,隐含作者又以独特的叙事修辞来引导读者对文本作出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经典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修辞性叙事学已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已经成为后经典修辞叙述学最有影响力的叙事理论家之一,费伦提出的叙事判断已经成为费氏修辞性叙事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着《宠儿》中的"杀婴事件",运用费伦提出的叙事判断的六个命题阐释了《宠儿》中的叙事策略以及读者的阅读经验,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宠儿》这部后现代主义经典著作做出阐释,同时也展现了修辞性叙事理论与叙事批评与经典小说修辞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叙事作品的整体美学效果进行评价,修辞美学旨在理解具体叙事作品建构的美学原则以及这些原则的具体执行情况。本文通过援引修辞叙事学理论,围绕"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分析小说《别让我走》中的审美判断。在小说中,隐含作者石黑一雄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聚焦"的叙事技巧,以及对文体、叙述者和叙事进程的操纵,来揭示自己的审美判断,完美地实现了小说叙事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5.
修辞叙事学十分重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分析作者所使用的叙事策略对叙事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借修辞叙事理论解读小说《虹》中的主要叙事策略,并分析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男孩》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童年自传体小说.本文对《男孩》中的叙事给予修辞性解读,分析其中的人称语法、声音的多重性以及叙事距离在叙事进程中对于读者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库切以第三人称他者面目取代经验自我,保持声音的多重,同时控制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目的是为了突显出文本的意义始终处于德里达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修辞方法的叙事批评注重作者意图和文本修辞对于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从文本内部来理解不可靠叙述;基于认知方法的叙事批评强调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叙事的不可靠性,将不可靠叙述理解为读者的一种阐释策略,并注重在此过程中文类规约和认知框架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方法在叙事批评中能够形成较好的互补。笔者主要从修辞角度探讨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同时也试图阐明运用认知方法探讨不可靠叙述的伦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传体小说从十八世纪初诞生以来,鲜有研究其叙事聚焦的历时性演变问题。本文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四部西方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修辞叙事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间对比阅读两个维度,分析叙事聚焦与叙述者、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西方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特征,以期丰富自传体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传体小说从十八世纪初诞生以来,鲜有研究其叙事聚焦的历时性演变问题。本文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四部西方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修辞叙事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间对比阅读两个维度,分析叙事聚焦与叙述者、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西方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特征,以期丰富自传体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叙事可以作为修辞的论述,展开对文本《雪山飞狐》的解析,从文本的角度来对"叙事作为修辞"进行支持,包括叙事的角度、叙事的结构、读者效果以及叙事的意识形态等基本范畴,从而认为该文本是"叙事作为修辞"最好的文本体现。将叙事作为修辞对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言修辞判断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石奕同学运用语言修辞判断法从修辞叙事的角度,对所学英语课文《真正的高度》的语言、文化思想、作者和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了细密的思辨分析,有力地解析了这篇课文建构-关联-有序的方式,显示了清晰合理的阐释、推理、评价、判断能力以及善良乐观、坚持梦想的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作者在文本中努力构建隐含作者的同时,也在改变着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等四者之间的距离,依靠这些距离的改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道德判断,以阎连科长篇小说《坚硬如水》为例,可以具体透析这种叙事修辞的控制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借助分析O.Henry的著名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阐述叙事文本篇章隐语修辞的特征和功用。篇章隐喻修辞是一种形象思维,图式化地镶嵌或蕴涵在一定的文本结构当中,它包涵概念映射和影像映射,并遵从恒常性原则。在叙事文本中,篇章隐喻修辞及其隐喻类推帮助构建出相互衔接的句式和意义连贯的文本,可以用以激活学生的隐喻图式,帮助教师抓住篇章重点和线索,并用以进行文化讲解。  相似文献   

14.
判断教育叙事是否一种理论的前提是对理论的再认识以及对叙事研究与理论关系的理解.理论是一种研究的视角,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理论.教育叙事作为现象学视角下的解释世界的方式无疑成为一种教育理论的表达形态.教育叙事借由生活性的语言,通过对意义的理解以及研究者的逻辑构建体现出其深刻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叙事批评的两次转向,可以发现,叙事学研究是叙事批评传统中的一个"典型",而修辞性是叙事批评的旨归。当代叙事修辞批评以文本的修辞特性研究为基点,注重批评视野的扩展和方法上的综合,极大地丰富了叙事批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远山淡影》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悦子徘徊于过去与现在、日本与英国的回忆。聚焦于主人公悦子带女儿景子离开日本移居英国这一核心事件,运用修辞叙事理论分析小说人物、叙述者和读者对该事件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审美判断,以此探讨主人公悦子就该事件从逃避到忏悔到补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的《简述地狱之行》探讨了精神病患者沃特金斯的身份,揭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关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人物对沃特金斯身份的阐释判断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不同小说人物的信件展示出他们对沃特金斯身份的伦理判断,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索;医院、病人身份、病人梦境及相关信件这四种叙事元素的综合运用促成读者作出基于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的积极的审美判断。这三种判断推动了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叙事美学上的融合。作者对沃特金斯康复历程中的身份探讨,映射出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战争创伤、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B.B.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伦理取位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重点之一。基于此,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修辞叙事学理论,解读《洛丽塔》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策略,来研究文本的伦理取位。  相似文献   

19.
篇际语境分析具有语境化、修辞性和文本性等主要特征,它强调对科学文本自身及其相关的篇际语境进行探讨,能够从文本之间关系角度加深对科学文本的理解,较为全面地把握科学文本所处的篇际语境以及系统地分析其修辞的使用,对科学文本的解读会更清晰。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83):26-27
近年来,"熵"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言修辞结构的研究。本文意在通过对修辞结构中信息熵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在文本的语言与结构中信息的产生及影响,并分析信息熵的增减对读者理解文本意义的功用,从不同层面揭示文学文本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