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录的镁合金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借助网络分析软件,分析我国台湾2001年至2010年期间镁合金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的特征和结构.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镁合金国际合作网络密度波动上升,聚类效应波动放大,网络结构向核心—边缘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化,文章以世界40个国家2001—2015年的国际专利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去十五年间,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的合作对象从欧美向亚洲扩展,合作格局由“中-欧美日”向“中-欧美亚”转变;合作网络中,美、英、日、法、德等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土耳其、冰岛、韩国等始终位于边缘位置;个体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连接数继续增加,核心“朋友圈”遍布网络;中国的核心度排名逐渐上升,且处于结构洞的关键位置,掌握资源和连接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直观可视化描述,按照国别网络、机构网络和领域网络的不同构成对通过短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形成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在介绍基于短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建立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的规模与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特征和核心边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短期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可以不断扩充国际科技合作网络规模,但节点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并不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领域网络和机构网络的稳定性和信息交流的公平性好;国别网络存在大量的结构洞,核心-边缘关系体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深入揭示京津冀孵化产业空间关联的溢出路径和形成机制,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样本,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孵化产业空间关联网络,从整体网络、个体网络、板块划分等视角剖析网络结构特征与空间聚类现象,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方法考察其空间关联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的空间联动潜力纵向逐年递增、横向梯度递减,并且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特征;网络结构形成了净收益、净溢出、经纪人不同功能板块;地理邻近性、经济发展、人才投入、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了网络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因此,京津冀地方政府要深刻把握京津冀区域内核心功能区孵化产业显著强于河北省边缘地带的不平衡发展格局,根据空间关联网络各个板块功能特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孵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水环境治理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网络结构演化,讨论网络结构对关键成员作用于网络的表现。结果表明,水环境治理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在过去30年经历了由大学为核心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但企业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整体网络密度和集聚系数下降,中心性提升,个体网络结构洞优势提升;从聚类结果看,网络整体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子网络的核心成员有显著结构洞桥接优势,但在促进成员合作,提高网络稳定性的同时,还要避免过于分散,提高网络成员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依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专利合作协定(PCT)数据,构建粤港澳地区城市创新联系网络,探讨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逐渐增强,但联系紧密度与硅谷相比仍存在差距;(2)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中心度呈圈层式向外递减;(3)核心圈层网络发育程度较高,边缘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开展创新合作;(4)将节点影响力细化为对外交往能力和中介能力,各核心城市的表现存在差异;(5)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经济邻近性、网络邻近性、科技邻近性均对城市创新联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融入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各省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际之间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论文合作数,构建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描绘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均衡化,省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在网络中重要节点省份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多维邻近性检验显示网络邻近性、产业邻近性是影响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较小,网络邻近性可以通过调节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国际合作论文数据检索与挖掘,对纳米科技国际合作创新网络进行了系统分析,描绘了合作网络的总体特征,并利用基尼系数、核心边缘分布、中心性、聚类、数据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合作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在纳米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正成为美国之外的另一极;法国和南非在网络中发挥了桥梁和中介作用;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纳米科技的重要性,着力通过国际合作推进本国纳米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国区域技术合作演化路径,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1991—2010年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综合研究中国大陆区域技术合作网络特征、空间结构、区域个体合作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过去20年,中国区域技术合作网络越来越复杂,空间发展不均衡;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中东部各地区的合作模式已趋于稳定,西部地区还未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