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聚类分析法,首先测算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且进一步对Malmquist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是有效率的,而技术进步指数拉低了TFP指数;"泛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服务业增长呈现两种类型特征,分别为效率型和规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我国沿海五大城市群的低碳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五大城市群48个城市2008—2020年的数据利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低碳物流效率进行评价,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低碳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指出:低碳物流效率受地区经济水平、物流投入强度、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等外部环境变量影响;剔除影响因素后五大城市群低碳物流效率值明显上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提升;劳动力投入冗余、货运量、物流业增加值产出松弛的下降对低碳物流效率值的增长起着正向作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低碳物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这种增长趋势的持续性对其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增长的关键在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率构成是否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进而需要对其生产率进行深入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内外资差异对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存在以下现象:1)在2001—2006年全要素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2)除了2005—2006年外,技术进步呈上升趋势,而技术效率波动性明显;3)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下降,东部地区除2003—2004年度外,均呈现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地区优势;4)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及企业个体、总体扭曲指数,分析企业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检验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体企业扭曲指数略有上升;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其他工业行业,国有、集体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比其他企业严重,东部地区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中西部;如企业能够有效消除要素配置扭曲,则工业企业总体TFP可提高25.56%,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提高27.34%、20.65%和27.21%,国有与集体企业的潜在TFP增长空间明显高于非公有制属性的企业;资本劳动比提高和规模扩大是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而出口密度、补贴密度、企业年龄、外资因素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7.
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采用动态SAR模型分析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TFP整体上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增速趋于下降;农业TFP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惯性;农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农业TFP增长相互促进;劳动和资本投入不仅直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TFP增长,也间接促进邻近地区的农业TFP增长.为此,需要从加强农业投入、区域合作、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农业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效应,有效促进各地区农业TFP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BCC模型及Malmquist指数的方式系统化、全方面的展开了工业绿色化发展效率在动态以及静态方面的分析工作。研究表明,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效率稳步上升且处于中高等水平附近,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区域化程度比较明显,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同时,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我国整体呈现的是一种上升的趋势,且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技术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97—2011年我国31个省区物流业面板数据建立随机生产边界模型,利用Kumbhakar等(2000)的方法对我国物流业TFP增长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因素是我国物流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因素均存在对技术进步因素的抵减效应;技术效率改进和规模效率因素的作用逐年递减,而配置效率因素的作用逐年上升。进一步对我国物流业TFP增长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基尼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是造成区域间物流业TFP增长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反映出各省区物流业发展存在较强的阶段差异。提升我国物流业长期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先进技术和方法引进带来的技术进步因素,还必须注重提高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配置效率;减少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则需要提升落后地区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资源错配的成因主要源自不同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扭曲.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C-D确定性前沿参数模型测算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用OP协方差法对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进行测度,进而从微观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两个层面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成因,结果表明:企业TFP异质性主要与其市场结构(垄断及规模经济)、所处地区(城市和省份)以及所有制等维度的差异有关;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各地区15.0%~52.7%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12.8% ~45.1%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以及2.4%~8.5%的产出损失.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注重内部竞争优化,同时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 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80~1992年陕西省工业部门的基础数据,对陕西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提高,且集体工业明显高于国有工业。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然较低,从而证实了陕西工业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和201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7类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类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呈优势互补状态;2012年辽宁省7类行业均为规模收益递减,吉林省有6类、黑龙江省有3类行业达到规模收益最佳;东北三省6年间TFP变化最大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黑龙江省的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TFP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给出东北三省各装备制造业达到最佳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调整值.  相似文献   

17.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采用2005—2015年我国30个样本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高速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短期溢出效应尤其明显,但各等级公路密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中部坍塌"现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和维护使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评价港口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港口上市企业在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地区差异.2009—2010年我国港口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2008—2009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降低.同时,我国港口上市企业的技术进步率也在下降,表明我国港口企业在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改善空间.通过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证实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个含有资本结构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本文以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资本结构对我国"增长悖论"的影响,探讨资本结构影响我国"增长悖论"的深层次原因.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增长悖论"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本结构没有朝着有利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方向变动,设备资本占总资本比重的下降抑制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破解我国"增长悖论"的政策建议,即除了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外,应该调整投资方向,引导资金避免过度投向建筑投资品,而是更多地投向设备投资品,以提高设备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由多个集装箱码头组成的集装箱港口的效率,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法对我国珠三角6个集装箱码头进行分析,并考虑码头类型和码头经营人性质2个外生变量对港口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1)枢纽型集装箱码头效率高于非枢纽集装箱码头;(2)不能确定外资(控股)经营人能够比国有(控股)经营人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产出,但是外资经营人已经在国内外的港口经营上取得了卓越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