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这里公布的四函,记载了易白沙蹈海经过,保存了孙中山表彰易白沙谕,反映了陈独秀、胡汉民、章炳麟与易白沙之情谊以及章炳麟对“新学”所持之态度。选辑刊布,资供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史档案》1984年第3期刊载了上海市档案馆公布的《孙中山邀请易白沙赴粤函》和《陈独秀等为易自沙蹈海致易培基函》(包括陈独秀、马君武、胡汉民和章太炎致易培基诸函),此五函对于易白沙的研究有极重要的价值。笔者近期查阅有关资料,在1921年6~7月的长沙《大公报》上也发现有前面四函,唯《章太炎致易培基函》不见刊载,但发现了载于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5日第七版的另一要函,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哈佛有宝物,锁在柜中人未知;一朝曝光,学者获益匪浅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善本室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以下简称“函电稿句,是该馆的重要藏品之一。主要收录了胡汉民1931—36年间与各方来往的函件、电稿二千五百多件(通),已经初步祛贴装成四十一册。除少数之外,都是胡汉民致他人的函电底稿和各方致胡函电的原件。’1]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禹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历任广东都督、广东政府代理大元帅等要职。孙中山去世后,胡汉民成为国民党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后他与蒋介石合作,共同组建南京国民…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国近现代名人墨迹》,属馆藏浩瀚档案中的精华部分,以其独有的文献史料和艺术价值,于近现代中国的莽莽苍苍中,钩沉出这一时代精英人物的风流蕴藉,是时代嬗变的重要见证,也是珍罕的历史文物。全书精选二百二十三件近现代名人函札,所刊诸人,皆为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其中政界如孙中山、蒋介石、蔡元培、林森、于右任、胡汉民、  相似文献   

5.
颜林 《四川档案》2007,(2):42-43
1920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亲笔为胡汉民(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撰写的《余健光传》题写了序。序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史学》2006,(3):F0002-F0002,F0003
1923年1月,孙中山击败叛军陈炯明,收复广州。陈逃往惠州后,多次伺机反扑,均未得逞。此系时任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为肃清叛军,于1924年1月26日写给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朱培德的亲笔函(现藏上海市档案馆)。今年3月12日为孙中山逝世81周年纪念日,特此刊登,以示追怀。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之一(下见封三)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之二民国名人墨迹之孙中山致朱培德函~~  相似文献   

7.
胡汉民,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内重要的人物。1927年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192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院长等职。1931年2月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被囚禁于南京。九·一八事变后获释,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月刊,宣传抗日、反蒋、反共,并试图重新整顿国民党组织。1936年在广州病逝。对胡汉民的研究,向来是近代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我们有幸得到曾任胡汉民先生秘书的王养冲教授的慨允,对他进行了访谈。王养冲,生于1907年9月,上海市南汇县人。1941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1928-1936年间长期担任胡汉民先生的贴身秘书,亲身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回忆将有助于后人揭开某些历史谜团,深化研究。由于王养冲教授年事已高,每次访谈的时间有限,我们仅能提出一些主要问题,承蒙王养冲教授的儿子王令谕先生的大力协助,使访谈得以顺利进行。访谈者庄志龄、何品,录音整理徐碧薇、庄志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1923年、1924年致张静江的两封亲笔信,反映了孙中山对张静江身体的关怀和政治上的期望,对研究孙中山和中华民国史均有价值,特予刊布。 前函未见发表;后函台湾出版的《国父年谱》虽有引文,但未见全文。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等人题赠戴季陶书法作品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院。此条幅写于1914年的夏天,绢本,高120厘米,宽50厘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而胡汉民、廖仲恺、戴季陶都是民国元老重臣,一人之墨宝已经十分珍贵,四人墨迹同书一轴可谓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关于书作形成的历史背景,戴季陶用蝇头小楷在左下方这样记述:“癸丑之冬(1913年,笔者注,下同),奉总理之命赴江户,随侍者展堂(胡汉民)、仲恺(廖仲恺)、苍白(‘苍’应为‘沧’,即杨庶堪)、觉生(居正)、惠生(钱公来)、静江(张静江)、介石(蒋介石)、仲元(邓铿)、汝为(许崇智)…  相似文献   

10.
徐平  刘述礼 《出版参考》2007,(12):30-31
胡汉民曾形容孙科: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国外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相似文献   

11.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城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立即着手争取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外交活动.他于11月2日离开纽约前往伦敦,21日由伦敦到达巴黎,24日由马赛乘船回国.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及廖仲恺等人乘兵舰前来迎接.在船上,他们讨论了目前的局势和应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常华 《北京档案》2014,(4):52-54
正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但直至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治丧委员会才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即奉安大典)。今年时值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纪念,特披露珍藏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纪念章和若干老照片,回顾当年往事,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印发《总理奉安实录》在奉安大典礼成后不久,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指定张西曼(一说为梁寒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文献。为了营救“七君子”,何香凝和宋庆龄互相配合,对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何香凝在此函中,申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破坏孙中山三大政策、迫害爱国人士的罪行,并以保护宋庆龄自任,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何香凝在发出此函的同一天(1937年7月4日),还以单款专致孙科一函,其内容与此函完全相同。此函中个别错字,即据其专致孙科函加以校正。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史料收藏家王耿雄先生曾于2003年溽暑,寄赠家父1922年托人面呈孙中山先生的密函及"孙中山批宋大章函"印件各一(宋自广州中山大学复印于《国父批牍墨迹》第145-146页),读后喜出望外,心神亦为之大爽.  相似文献   

15.
“后来者”蒋介石如何崛起 蒋介石最初追随孙中山时,仅仅为广东陈炯明部队中的一个参谋长,其官阶、资历,均无法与许崇智、陈炯明等人相比,可在短短10年之内,就跃升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与军事统帅,而且凌驾于国民政府内部的实力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之上,除了政治手腕的运作,还与蒋的特殊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0月8日,中国档案工作者代表团在美国参观亨利·福特博物院档案馆时,该馆将其珍藏的1924年6月12日孙中山复亨利·福特的英文信函复印件,赠送给代表团,现收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亨利·福特致孙中山的来函虽无法觅得,其访华是否成行亦暂无可考,然孙中山确曾准备在当时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华南,欢迎福特的到来。尤其可贵的是,孙中山在此函中所  相似文献   

17.
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时给朱培德(字益之,时任中央直辖第一军军长)的亲笔函三件及签署的训令一件。系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广州解围后,为继续反击东江、北江两地陈炯明、沈鸿英两股叛军而发布的部分指示,甚是珍贵,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18.
1987年由日本大阪府寄来一批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在永丰舰上亲躬理财史料复印件180余件.史料原件1930年曾在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展出,系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所藏.当时,胡汉民特为展览写了题跋谓:“直勉兄集十年前以总理蒙难时会计所发收单据二册,尔时逆气甚炽,总理以次诸人居小舰,贼从水陆来攻,危险不可终日,而能综理微密,从容不紊,古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者,于此见之.况其间有察知当日文实者耶!是可宝矣.”这批珍贵史料展出后,后来竟下落不明.1973年台北《国父全集》公牍部分中,1922年6月18日至8月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亲躬理财史料几乎全缺.迄今台湾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亦藏缺无存,可见孙中山文献资料散失在国外者甚多.因其是孙中山广州蒙难的重要史料,现刊录于此,供研究参考.因此组史料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为有孙中山签字之单据,下部分为未经孙中山签字者.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胡汉民先生的研究是一个“禁区”。近几年来,这个禁区逐渐被打破。比较全面、客观地研究和评价胡汉民的,要算周聿峨、陈红民同志合著的《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富于探索精神,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值得我们一读。本书一个优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评价胡汉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个人的活动“归结为阶级的活动”。作者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看待和分析胡汉民一生的活动,认为胡汉民是当年以“四反”(反封建、反共、反蒋、反日)而闻名于世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矛盾集合体”,“集中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二重性”。(本书第3页)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胡汉民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总是以是否符合他的政治  相似文献   

20.
前巴黎大学中国学院监督韩汝甲,1930年3月初为请在华设立中国学院接应机关,致函国民党政府。在其所提“由中外各学者组织沟通中西文化学院”的建议中,附有法国学者班乐卫为赞助巴黎市政厅及巴黎大学建筑万国大学村庄事致孙中山函(手录件),对研究孙中山生平和中法文化交流,均有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