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根据明代《明一统志》《土官底薄》《明代登科录汇编》及黄佐《广西通志》等文献,对明代庆远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情况及特点作了论述。出身于宜山县学的举人、进士人数占整个府的首位;韦姓壮族的举人和进士,超过苗、瑶、侗等其他民族,是广西庆远府科举考试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代浙江作为科举大省,一甲进士群体计有52人,其空间分布广泛,但各地区之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反映出浙江各府、州、县之间科举实力的强弱。在影响浙江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各种因素中,人口水平、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因素成为主要推手。一甲进士群体中户类分布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也与明代进士群体户类分布特性相一致,对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明代浙江一甲进士群体家庭中多有为官背景,形成数量众多的科举家族,平民出身的一甲进士数量也在逐渐下降,科举考试也成为平民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成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流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代惠州府进士44人,数量不多,在全国靠后。就地域分布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占惠州府进士总量的68%以上;就时间分布而言,也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明显少于中后期。就惠州进士总量和结构而言,并没有优势可言,进而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但是,庶吉士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矫正补偿作用,从而使得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颇有可观之处。惠州府进士之所以较多,主要有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众多、地方官绅的奖掖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颖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3):130-134
明代福建瘟疫的分布,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均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从空间上看,瘟疫主要发生在邵武府、福宁州和福州府;从时间上看,瘟疫主要集中在成化、正德和嘉靖年间。福建各地多发的水旱灾害、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战争和社会习俗等都与瘟疫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面对频发的瘟疫,福建社会开展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明代惠州府进士44人,数量不多,在全国靠后。就地域分布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占惠州府进士总量的68Z以上;就时间分布而言,也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明显少于中后期。就惠州进士总量和结构而言,并没有优势可言,进而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但是,庶吉士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矫正补偿作用,从而使得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颇有可观之处。惠州府进士之所以较多。主要有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众多、地方官绅的奖掖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明清两代历543年,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说,明朝开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介绍明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1.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代宗学开始正式设置的时间,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有“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通过考证认为,“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皆无法成立。明代宗学的设置经历了一个过程,嘉靖初至嘉靖四十二三年是明代宗学设置的探讨阶段,嘉靖四十四年,明政府将设置宗学写入《宗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同定下来,确立为国家制度,然至隆庆三年,这一制度才开始得到逐步落实。明代宗学于隆庆三年开始正式设置。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徽商势力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演变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嘉靖、万历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繁荣而壮大;明清之际,东南城镇惨遭破坏,徽商势力也因之而受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超过了明代的水平,徽商势力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清光绪二十一年会试录、登科录材料以及《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的记载,澄清了因进士题名碑记载的缺失而导致的康有为进士身份的疑问。并进一步就此问题探讨了人们因对相关科举制度的模糊认识而有的史学研究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明代科举会试的录取,不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还受到分经录取比例的限制.对明代64科会试1.8万余进士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会试对各经的考生人数应有一个基本控制,而会试录取则根据各经考生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借以保证各经均有相应数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举的会试中,考生最终的成功与其所属分卷区域以及所习经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非全由自由竞争而取得.进士习经情况的地区差异,既显示出不同地区士人习经风气的不同,也显示出各个地区在专经考试中的竞争力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汪藻生前,虽著述丰富,但其作品在时代变迁中,有较多散佚与变更。在宋代,汪藻别集有《浮溪集》六十卷、《龙溪集》六十卷、《猥稿外集》一卷流传;至元代,《浮溪集》六十卷尚在流传,而《龙溪集》、《猥稿外集》则不见著录;至明代,《浮溪集》亦散佚,流传较广的是后人辑佚编成的《浮溪文粹》十五卷。《浮溪文粹》在明代主要有四次刻印,分别在正德元年、嘉靖十年、嘉靖三十四年、万历年间,后三次刻印皆以正德本为底本。至清代,《浮溪文粹》十五卷又有被重新整理刻印的康熙七年汪士汉居仁堂刻本;此外,汪藻的别集在清代又有大的整理,即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以及陆心源、孙星华所做的补遗。汪藻别集的现存版本主要有《浮溪文粹》十五卷,分别是明正德马金本、明嘉靖汪拭本、明嘉靖钱芹本、清康熙汪士汉本、清《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三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全宋文》本。  相似文献   

19.
据《青岛历代著述考》统计,青岛历史上有著述传世的作家800余人,作品近1700部,这些作家、作品基本上都集中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作品总数1671部,存世328部,其中胶州文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即墨、平度、莱西三地不到青岛文献总数的一半。从传世文献看,胶州在诗歌、书画、总集编纂方面成果显著;即墨家族文学文化兴盛,家谱编纂、诗文刊刻方面做得较好;平度医家、医学文献较多;莱西明末清初进士文学成就较高。从存世文献看,青岛地区明清时期文献已影印出版85部,还有243部抄本、稿本、旧刻本有待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