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佩 《云南档案》2014,(12):31-34
<正>说到土司,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当年,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广受好评、并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佳作,深深为书中描述的四川阿坝地区麦氏土司家族的恩怨情仇所吸引,在我对土司历史文化陌生而模糊的意象中渐次产生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同时也对我国土司制度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事实上,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地云南,土司的产生同样由来已久。我们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可知,"滇之  相似文献   

2.
《尘埃落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比较受注目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藏族青年阿来,内容又写的是一直在人们的眼里是神秘之地的西藏,而它的语言又别具风格,信手写来,无法之法,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其实,单就上面的几个因素,《沉埃落定》就足以令读者叫好了,但它最吸引人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它的内容的违反常理性。小说写的是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瓜儿子与现实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兴衰的见证人。有了这样的一个主人公,就给小说的定位找到了很好的立脚,因为在一个傻瓜的  相似文献   

3.
阿来     
《出版参考》2009,(6):M0002-M0002
阿来,当代作家,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  相似文献   

4.
何启治 《出版史料》2009,(3):122-123
《尘埃落定》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3月印行第一版,紧接着选载于《当代》1998年第2期。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事出有因。《尘埃落定》的组稿人和责任编辑脚印(刘字)是人文社很有眼光的青年编辑。她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阿来早就是相熟的朋友,并且一直关注、欣赏他的诗歌和小说。脚印知道阿来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尘埃落定》在1994年冬就已定稿,已经在各家出版社漂泊了三年,便向《当代》杂志的周昌义、洪清波作了推荐,说四川有一个叫阿来的藏族作家,小说写得挺好,  相似文献   

5.
赵允芳 《传媒观察》2005,(10):12-14
人们知道阿来,首先是那部为他赢得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而目前发行量已经高达40万的《科幻世界》杂志,又让人们认识了作为社长、总编辑的阿来。这篇访谈不和阿来谈文学,因为阿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科幻世界》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事业。”这对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作家来说,是很朴实也很有力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小说基本上以藏区作为描述对象,不管是在《尘埃落定》还是在《空山》系列中。这不仅因为他是藏族作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母系情结。基于这个缘故,我更乐意将他称为民族作家,而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也因如此,他的小说与同类的作品相比,多了一重质感。  相似文献   

7.
“文化亡灵”的回忆周政保《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问世后,很快得到了文学界的好评。但我想,在感受或判断这部小说时,似乎应该注意到,小说作者阿来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位诗人,诗的目光及诗的意象特质直接牵...  相似文献   

8.
珠牡姑娘     
经过漫长的等待,阿来的《格萨尔王》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小说正式发行之前,我们选取了一段内容"珠牡姑娘",和读者一起在阿来诗一样的语言里分享古老的藏族神话吧。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我的先生王蒙》 作者:方蕤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3月 定价:20元 几乎从未在公众面前亮相 的王蒙夫人方蕤,此次推出新 作,把他们一同走过的50年岁 月娓娓道来。本书配有100多 张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其中很多是首次发表。★《阿坝阿来》作者:阿来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月 定价:22.00元 本书记录了阿来在阿坝的生活。作为藏族人的阿来,像这一代的大多数藏族知识分子一样,可以用汉语会话与书写,但母语藏语依然是他们  相似文献   

10.
段从学:我觉得我们的对话陷入了一个陷阱,一开始就把阿来先生定位为一个藏族作家,在用汉语写作这些现成的概念,现在好像一路在解构这些概念,体制人类学、文化人类学都不支持这种想象.我倒是觉得阿来先生一开始谈的有点意思,《尘埃落定》你不是放在汉藏之间,而是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所有的问题,母语和新的语言当中,转换到个人身上,你已经熟悉的东西,可能也有没有熟悉、未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品:《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  相似文献   

12.
正刚刚接到书稿《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的编辑任务时,我有一点兴奋。因为阿来老师曾经是我的领导,他在《科幻世界》做社长时,我是《科幻世界》的编辑,怎会想到有一天我能成为他新书的责编。稿件很快传过来,尽管之前被阿来老师打过预防针的:"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所以书稿中有很多引文,尤其是奏章较多。"但是浏览之后,仍然有点发懵。故事从雍正八年(1730)说起,一开始就进入清朝的叙事背景,大量的引文和字简义丰的奏章跟着就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3.
《空山》,阿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神奇的喜马拉雅山以及簇拥着这座神奇山脉的藏族同胞,对于我们来说总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而我们对藏族的了解如同我们对喜马拉雅山的了解一样的遥远。我们无法亲身攀登喜马拉雅山,只能去想像世界屋脊上的风景,以及风景中的藏族同胞。也许在我们熟悉的文化地图中,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时间:2001年9月中旬地点:昆明全国书市主会场人物:作家阿来记者:大多数读者对您的认识都是通过《尘埃落定》,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阿来文集》,收入了大量您的重要作品,请您简单介绍《阿来文集》都包括哪些内容?阿来:《阿来文集》一共四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我的诗歌作品,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写过一段诗歌。中国的作家一般不会单纯只写长篇小说,所以我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先后散发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这次把这些中短篇小说收集起来,作为文集的第二卷。第三卷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尘埃落定》。第四卷是有关西藏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15.
刘云生 《新闻爱好者》2011,(21):111-112
毋庸讳言,阿来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尘埃落地》等作品在主流文学评价中获得热烈赞誉的同时,却不得不接受一种近乎偏执的质疑。有研究者认为阿来的创作以"汉民族思维方式为主,以藏民族思维为补充","希望阿来的创作有更多的本民族新的存续和发展,在民族内在的历史文化中不断锻造,不仅仅有现代意识的鲜明,更要有守候民族惯有的理性和思辨的恒力",因而对其创作及其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阿来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尘埃落定》,它吸引了我,尤其是那个“傻子”。它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简单得像高远的天空中那一只鸟,只剩下流动的线条了,“学识渊博”的“聪明”人在“傻子”面前,就是一些小丑,一些永远不开窍的“聪明”人。我的西部之行,最后一站是四川。我与阿来在一家叫“铭典”的咖啡屋见面了,他个头不高,不胖,但结实,一看就知道是位厚实之人。实在的他,在办一件实事,他主编《科幻世界》,是一份销量惊人的杂志。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出生地开始。唐朝晖:您出身在阿坝,您是哪一年到成都的? 阿来:我出生、上学、工作一直在阿坝,1996年我才到成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19.
《四川档案》2018,(1):28-30
<正>2017年,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工作主线,主动融入文化强省建设,深挖档案文化内涵,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方式,丰富档案文化传播手段,打造出一批档案文化精品,进一步彰显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编印档案书籍。省档案局启动"阿坝州嘉绒藏族土司档案整理与研究"等8个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推进实施《烽火家书——三台抗战时期战士书信选编》等25个档案编研项目,评选《清代四川南部县衙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丽江木土司等封建统治者在明代初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和汉族人士发生联系.在天启、崇祯年间有一位木增(1587-1671)木知府,这人字生白,他和汉族人士的交往更为频繁.崇祯十二年,徐霞客到了云南,这位木知府把他请到丽江,住了十三天.为木增所辑的《云( )谈墨》一书校订作序,并教他的四个儿子作文,又编《鸡山志》.徐霞客又重返鸡足山后,用三个月时间把志修成.因为脚坏了,不能走路,木知府派了"笋舆"把他送回,走了一百五十天才到达黄岗,从这里换了船回到江阴,第二年徐霞客就死了.木知府对徐霞客的盛情款待,这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