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薛志德 《收藏》2008,(12):103-103
最近,我从故友处购得一套民国时期的珂罗版《宋拓淳化阁帖》六、七、八卷,前后桐木书板,裱本高35厘米,宽23厘米。  相似文献   

2.
常起 《收藏》2007,(6):126-126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出资450万美元从美国购回北宋祖刻《淳化阁帖》四卷(第四、六、七、八卷),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起碑帖学者与收藏者的兴趣和关注。近来仍有读者来电话、书信询问,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张先生还将自己珍藏30余年的《淳化阁帖》八卷复印寄来,并咨询有关此帖的刻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继涛  李多才  李鑫 《收藏》2007,(3):112-113
甘肃庄浪县博物馆藏有一套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全套共10册,每册均用桐木板制作封皮。拓本高31厘米,宽20.5厘米,拓印精细,保存完好。卷首有“历代帝王法帖第一·汉章帝书”字样,第10卷后有明代肃世子朱识鋐、张鹤鸣等人的题跋。  相似文献   

4.
戴玉山 《收藏》2007,(7):124-125
中国有文字以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捐,逐渐趋向规范化简单化。古人为了节省时间将书体由隶书演变为急就章、行书、草书,在实践中创造了简体字。甲骨文中,同一个字有笔画少的,也有笔画多的。被称为中国书法第一帖的《淳化阁帖》“王羲之书二”一页中就有“时”“东”“重”(图1)等简体字。唐颜真卿在《争座位帖》中有“师”“与”“顾”等简体字(图2)。  相似文献   

5.
徐冶敏  彭一超  王昆 《收藏》2006,(8):132-137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政府确定的首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至7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览内容分“中国文化遗产”和“盛世藏珍——建国以来征集文物精品”两部分。展出的100件(组)珍贵文物和资料,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的重要成果。展品包括被誉为书画国宝的《中秋帖》《伯远帖》《出师颂》(《研山铭》《淳化阁帖》和子龙鼎,陈国琅藏书、龙门石窟佛头等国宝。  相似文献   

6.
郭亮 《收藏》2007,(9):96-97
2004年中秋,笔者到常熟萧氏后裔萧乾先生家同赏明月。萧先生拿出其祖父萧益友向常熟书法家翁忍华先生借抄《翁迂伯先生论书近言》《翁迂伯先生临阁帖》的真迹(图1~10)。品尝先辈遗墨,让人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7.
路远 《收藏》2009,(3):106-108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室的显著位置,陈列着一件被称作《黄庭坚诗帖》的书法刻帖。此帖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几5石,均高53厘米,宽102厘米。文字内容为两首七言律诗,每石刻文6行,行3或4字不等,行书,末署“黄庭坚”;第5石左下方有傀人坰跋文3行,行字不等,楷书。此刻帖原在陕西兴平县,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4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的收官票《中国古代书法——草书》,这套邮票的第一图是西晋松江人氏陆机的《平复帖》。"书法之乡、皇帖之地"的松江见证了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平复帖》正式登陆"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9.
1956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内功图说》一书。此书原收入《天壤阁丛书》,后由商务印书馆编入《丛书集成》。《天壤阁丛书》本未题撰人,《丛书·初编》影印时封面作“撰人未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未说明版本来源,实际上是据《天壤阁丛书)或《丛书集成初编》影印而成。但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在扉见、《内容简介》及版权页三外均加上“清王祖源编”四字,定作者为  相似文献   

10.
黄诚 《收藏》2020,(5):110-111
马一龙,字负图(又作应图),号孟河,别号玉华子,江南溧阳人氏,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是活跃于明代中期既工诗词且善书法的典型江南文人,有《玉华子游艺集》传世。马一龙具体生平事迹《明史》无记载,而是散见于溧阳地方志及其他史料文献中,主要见明人朱谋垔所撰写《续书史会要》及清嘉庆陈鸿寿修订的《溧阳县志》。  相似文献   

11.
正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当日所作37首诗被汇编成集,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作序,写就冠绝千古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史上《兰亭序》原墨迹已失,墨迹摹本以唐朝冯承素摹写《神龙本兰亭序》(见图1)最能体现原貌;石刻本以唐  相似文献   

12.
李挺 《收藏》2011,(10):110-111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珍爱的艺术品为3件稀世珍宝,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希堂也由此得名。其中《快雪时晴帖》、《伯远帖》都是书札。《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张侯的一封信,《伯远帖》是王珣写给堂弟伯远的一通书函,  相似文献   

13.
蔡鸿茹 《收藏》2006,(5):87-87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砚屡见著录,流传有绪。顾从义,字汝和,明嘉靖时上海人,曾摹刻《淳化阁法帖》。此砚石鼓文系按宋拓本的字数及原石鼓上的字形、字位排列顺序缩临摹刻的,清乾隆年间发现后,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原文原刻的字位排列,而且有些损泐较甚的字还可据以补充。如辛鼓的“工”字就给清代学者翁方纲以启发,从而才拓出原石鼓上之“工”字。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时,亦参照了顾砚本。目前石鼓文的宋拓本均流传到海外,故此砚及拓本的珍贵性、  相似文献   

14.
由溧阳市象棋协会、溧阳市大禾公司赞助的“大禾杯”四市区(常州天宁区、丹阳、金坛、溧阳)象棋精英赛于11月9日在溧阳市上黄阁饭店举行,各市派四名象棋高手参赛。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3)
正(《汉校官碑》又称《潘乾碑》《漂阳长潘乾碑》等,是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江苏溧阳(今属常州)县民、属吏为其官长潘乾所刻的颂碑。汉制县置令、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者为长。汉时溧阳为稍小之县故称长。旧时一县之长不仅要掌管行政、人事、农商,也要管教育,此碑虽是为称颂县长潘乾所立,但树碑之地在官办的学校,故额题"校官之碑"。有人考"校官"为"掌管学校之官",亦有称是"官办学校""官校"的倒称,总之,各有所据。  相似文献   

16.
五月闲话     
《收藏》2016,(9)
正一、所谓挖掘当地文化符号,有时真有点惨不忍睹。朋友去绍兴出差,微信发来照片,当地赫然将王羲之《丧乱帖》《姨母帖》喷满城内民居,触目"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二、某君向以游艺功深,闻《韶》忘味见称。年前乔迁新居,求书"逸居"二字颜其室,以为文字尔雅,堪抒怀抱。适架上有孟子一卷,翻到"饱  相似文献   

17.
单国强 《收藏》2012,(12):118-123
此本图集是从香港松园阁主人陆海天私家收藏的古今书画作品中挑选编成的,而施万逸即香港著名鉴藏家陆海天的别署,他号“松园阁”,又号“宝爰楼”,陆海天先生以施万逸署名主编的书画集还有《诗外篱藏张大干书画》《中国近代书画精品集》《近现代名家书画集》,均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诗外籍”即香港已故著名银行家、收藏家、张大干的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4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的收官票《中国古代书法——草书》,这套邮票的第一图是西晋松江人氏陆机的《平复帖》。“书法之乡、皇帖之地”的松江见证了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平复帖》正式登陆“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7,(1):200-200
《雍正耕织图》是历代耕织图中的极品。与其他耕织图都是木刻或石刻不同,《雍正耕织图》为设色绢地手工彩绘本,是雍亲王特命数名资深宫廷画家费时数年绘制进献给康熙帝的。  相似文献   

20.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据称,《寒食帖》原件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传台湾曾制作过卷轴复制品十件,而在大陆收藏的一件,应是复制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