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山道海     
本短文说明<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中"擅山海之富"之"海"不是"海洋"之海,而"富"不是"财富",而是"富饶"之"富".原因是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又与"居林川之饶"为互文句.又据<康熙字典>等"物产富饶处为海",以证明本文观点.  相似文献   

2.
杨春柳 《中国教师》2010,(22):30-31
<正>古诗教学的"诗味"在哪里?钟嵘《诗品序》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云:"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相似文献   

3.
《祭妹文》全篇以"祭"为经,以"情"为纬,手法灵活而自然,确是一篇极有特色且不可多得的真情之作。作者写亲情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将兄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同度之琐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字  相似文献   

4.
王学林 《中国教师》2010,(12):17-18
<正>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动、丰富的习作表达需要生活素材的积累。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泗阳县,南临美丽富饶的洪泽湖,既有"平原林海,世外桃源"之名,又有"中国意杨之乡"之称;既是古泗水  相似文献   

5.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6.
品读     
<正>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  相似文献   

7.
洛水是中原文化的摇篮之地,《世说新语》记载着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西汉、魏和西晋又建都于洛水之畔,于是,洛水的文化蕴涵极为厚重:"洛水之戏","戏"的是文化;洛水之魂,"魂"在士人的心情;洛阳之所以"纸贵",贵在扶持文学新人的大家之人品上。  相似文献   

8.
正"他乡遇故知"是谓"一喜",然而,"他乡"又岂"故知一喜"了得?游学天下、漂泊他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人生之课堂,心灵之炼狱。沱沱河之滴水,因其向往他乡,在千回百折中成就了大海的浩淼;蒲公英之种子,因其向往他乡,在清风冷雨中绽放了青春的辉煌;哥伦布之心志,因其向往他乡,在探殊究异中发现了世界新奇。他乡,  相似文献   

9.
以史为鉴     
【说文解字】"史"是一个会意字。《说文》注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说明"史"字由"又"和"中"两字合成,"又"是侧面看到的手的象形,"中"的解释很多,清代吴大澄说是简策;江永说是官府的书籍;王国维说是盛策之器;马叙伦说是笔;劳斡说是弓钻——为  相似文献   

10.
猫说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相似文献   

11.
宋人杨偍提出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等词为追念被蜀主王建所夺之宠姬所作之后,代相沿袭,附会甚多.然而有宋一代诸多志传未取此说;正值开基创业之时的王建对倚重之心腹大臣不致于会夺其宠姬;韦词实为早年甘苦与共之亡姬所作;韦词中"忆旧欢"之作和代人作者,均非为"追念宠姬"之作.  相似文献   

12.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13.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15.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  相似文献   

16.
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又言:"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史传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传统之"根"。史传文学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同时,基于县域高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史传文学阅读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