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河方言中的四类合音词以动词类和代词类为主,从合音词的声韵调与合音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五河方言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并概括其特点,这为进一步了解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整体概貌提供了一定的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2.
山西天镇方言中的合音词有22个,本文从语音规律、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当地合音词做出了详细分类,探索合音词的来源,同时,分析其合音前后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杨静坤 《现代语文》2010,(1):100-100
合音就是把几个相连的单音节词的读音拼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音节,它常发生在词内或虽不是词但经常连用的词内。合音是河北曲阳方言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本文对曲阳方言中的合音词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构成类型、音变规律、使用情况等方面对彭州方言的合音词进行了分析研究,说明舍音的基础条件、舍音词的使用语境以及合音词的发展变化,从而预测合音词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渭南方言属于陕西方言关中片的东府方言,合音词在渭南方言土语里大量存在,可以说是渭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从合音词的构成机制、合音词的价值取向、合音词的表达作用三方面可探知渭南方言里的合音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五河方言中的合音词有四种构成类型,其中以动词类和代词类合音词为主。通过对每个合音词的来源和用法的具体描写,为进一步了解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特点及形成规律提供一定的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新疆、河南偃师、舞阳及宁夏中宁等多种方言中的合音词现象的对比分析,对北京话中仅有的两例数量合音词“俩”、“仨”的成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快速流行和发展。近年来,网民在网络交谈中广泛使用了如"票、表"等合音词,这些词超越了其本义,在网络传播中产生了崭新意义。它们轻松新潮、方便快捷。本文分析认为网络合音词可能受港台腔、网络语言、反切注音方法三种原因影响而产生。当下,对这些常见的网络合音词的使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合音是固始方言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音变特征,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形成了大量的合音词,这些合音词的语音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语音构成大致采用类似于反切的手法,但是从声、韵、调分析来看,它还有自身的特征,与反切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合音词就是指把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的读音拼合成为一个音节的词,又叫合音字.新乡县方言中的合音词有三十多个,可划分为有音有字类和有音无字类.合音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同它们所代表的词语或短语基本相同.着重从生成音系学的角度,通过建立音系表达式探讨其形成.  相似文献   

11.
登封方言中存在数量不多的分音词和大量的合音词。文章主要描写了登封方言中的数量、否定、时间、指代、方位等方面的合音词。  相似文献   

12.
谈兼词     
在古汉语的虚词中,有一些字兼有两种不同词性的职能和意义,我们称这种字叫“兼词”。兼词根据语音原理的判断,可分合音兼词和非合音兼词两种。现在举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兼词来说明它。一、合音兼词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一般用于句中。例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正在突显,并引起语言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表、造、酱紫"等合音词被广泛使用,而这类合音词的出现除了满足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之外,还与网络语言简练幽默的表达需要、当代网友追新求异和表达方言的心理有关。文章就网络合音词的产生机制、分类、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以期对网络合音词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巨伟 《现代语文》2010,(2):113-115
合音词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共有的词汇现象,但又各有特点。本丈讨论了四川宜宾话合音词的语义类型、语音构造和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语音弱化的终极是合音。合音语法化造成烟台方言虚成分两种虚化路向——变调和儿化,这两种路向基本以虚成分的性质为条件,附着性的助词成分、词缀发生变调合音,非附着性的介隔性介词成分发生儿化(变韵)合音。合音是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语法词或附着词的后续阶段的虚化模式,异于形态变化语言的屈折形态。  相似文献   

16.
巢湖方言属江淮官话的洪巢片,该方言词汇的构词法既体现了江淮官话的共性存在,又有区域方言的独特之处。从语法学意义的构词法来看,巢湖方言构词法主要有分音词、合音词、附加法、重叠法等。文章对巢湖方言中的分音词、合音词构词法做了举例简介,重点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附加式构词法,厘清重叠法构词法的方法,对巢湖方言构词法有一个相对具体而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现阶段最强势的传播方式,几乎成为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出现了许多的合音词,成为新一轮的流行语形式。本文试从认知视角来谈谈网络合音词。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兼词、合音词这两个概念,但在不同的教材、论著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具体阐释以及对具体词的分析判断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为此,我们探讨了兼词与合音词的定义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字形来源,以期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20.
洛阳方言中合音词的读法、使用频率以及熟练程度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居住地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合音词使用的影响程度可能有大小之分。城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大众传媒的语言导向作用均影响了洛阳方言合音词使用。普通话推广对汉语方言确实有冲击,不能以讲标准的普通话为借口而废弃方言,汉语方言的保留和保护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历史语言学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