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面对这千篇一律的小结提问,“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面对学生那一成不变的套话回答,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期待。也许,课堂小结本来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面对这千篇一律的小结提问,"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面对学生那一成不变的套话回答,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期待.堂小结的"一贯认识.  相似文献   

3.
周新 《语文知识》2001,(6):34-34
在一节创新达标课上,语文老师提出一问题之后,紧接着说:“谁来回答?需要我点卯吗?”此言意在了解学情,试探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是在本班上课,和学生互不熟悉),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法,虽不高明,倒也实在。可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意外发问道:“老师,‘点卯’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5.
观摩课     
大凡观摩课前都是事先排练好的,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配合,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回答,怎么回答,由谁来回答,都是导演好了的,而且不止一次地排演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已经无可挑剔了,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下面的取经。陈林是教外语的,她的观摩课是一节“句型练习”课,讲的是“如此……以至于”的句型运用,这节课她已经上了不下十次了。一天,她偶然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观摩课”的乏味和虚假,有一个学生甚至用“如此……以至于”造了一个句子:如此的观摩课,以至于我们都成了机器。于是她给校长提出来,是否不用再用“导演…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技术》2014,(11):80-80
开学了,在明亮的教室里,老师正在使用白板、投影机等设备给学生们上课。告别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板书,学生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活跃度和专注度都明显提升,大家伙儿都踊跃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课上气氛轻松、愉快,在娱乐的同时又很好地领会了知识。下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多媒体对课程的展示,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直观的方式也让他们了解地更多。授课老师也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天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丰富的课,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完全地调动了,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比以前好了许多,学生们更认真、积极了,对知识的吸收更深入了,同学们和我都非常享受这节课。”  相似文献   

7.
写作真好     
每一个月的最后一周作文课是我们对本月随笔的一次盘点,我们称之为作文展示汇报课。在这节课上,学生把自己整理修改完毕的随笔工工整整抄在我为他们准备的笔记本上,每个小组推举2—3人进行朗读,当然,做老师的我也不能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些文章有我们平日的情景作文,也有我让他们针对课文学习所写的读书感悟。从开学以来,这样的课我们已经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开始,又在学生热烈不舍的掌声中结束,可是今天这节课让我感到写文章已经成了我和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 ,学生已经习惯于等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七年级刚开学不久的一次小测验后 ,当我拿着批过的卷子走进教室时 ,学生们涌过来开口的第一句话是 :“老师 ,我多少分 ?”我反问他们 :“你们自己觉得能得多少分 ?”他们大都摇头说 :“没想过 ,反正您会给我们评分的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学生们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 ,可能也不知从哪儿下手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于自己是否理解了知识、是否掌握了技能和方法 ,自己没有必要去思考 ,反正会有人告诉自己考试的结果 .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然而,我们似乎总习惯把语文的积累简单地理解为每天一节课的数学相加。于是乎,每天的那节课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分量”都显得那么重,“期望值”都显得那么高,这节课自然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期望和等待。对于学生来说,所谓课前预习就常常流于形式,而更多地体现为“期待”,即期待在课堂上收获尽量多的“东西”,因为这节课是当天语文学习的“全部时间”;对于老师来说,除了课前为明天那节课所作的精心准备,也体现为一种期待,即期待着要把尽量多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因为这节课是当天…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落花生》一课,有如下感受。一、“导入”巧妙机智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孙老师这节课的“导入”为我们提供了示范。课始,孙老师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要求他们说说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个名字。一名叫“宋涛”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希望他像大海的波涛向前不息、奋斗不止。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赞叹。一名叫“曾金”的学生说,她生下来后,爸爸妈妈说她是家里最大的财富,所以给她取名为曾金。回…  相似文献   

11.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道:“现在你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问道:“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回答:“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道:“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  相似文献   

12.
案例描述:在一节英语听力课上,学生们兴致很高,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告诉大家自己听到了什么。在众多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发现了那只举得最矮的小手,“彬彬,你来回答好吗?”“我听到的是小兔子跑得最快”,学生们一片哗然。我问其他同学听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师,他说错了,您让回答的是谁跑得最慢。”有的学生还说:“他没有听讲,”此时彬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并能大胆的提出来,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联想到,每次公开课时,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一次又一次地动员学生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尽管老师一再说:“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到了真正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依然是“一潭沉寂的水”。其实,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微笑,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帮助学生创建竞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场合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会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口述是语文教学上的新课题,我们对它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老师以为口述就是过去的说话课;也有的老师认为儿童口述能力差,难以搞好,产生畏难情绪。通过“小学教学计划”的学习,我们初步明确了“口述在使学生练习口头语言,做到能正确地、善于表达地说话,并为笔述打好基础”。可是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困难是有的;但是有利条件也不少。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已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儿童复述课文,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有系统的回答问题及口头造句等等练习,加强了儿童的口头发表能力。同时儿童们已有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他们的语汇也渐渐丰富起来,儿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复述课文说话的态度都是很大方的。因此茅寿山同志有勇气  相似文献   

15.
曾听魏书生老师上一节公开课。一上课,全体学生埋首沉默。魏老师很淡定,让学生猜:你猜我会上哪一课?学生们抬起了头。一个女孩子还俏皮起来:"谁知道你上哪一课,我们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魏老师说:"可你们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啊,你自己选择上哪一课不就结了?"有学生表示:"课本目录十八个题目,哪里猜得着?"魏老师问:"那最多会猜几次呢?"学生们明白了:最多十八次。于是学生们开始了自主"选课",民主表决后,高高兴兴、心甘情  相似文献   

16.
以前的老学生来信第一句就是问:“老师今天你U了没有?”这是我们的秘密。您想知道其中含义吗?请往下看。每准备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心情都激动不已,备这节课我特别精心,因为我要求自己必须留给新学生们最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这节课就是关键。事实证明任务又一次圆满完成,课后学生们的总结中,我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喜欢我和我的课堂,喜欢并有信心进入物理学习。您要问:法宝是什么?答曰:“U”——“幽默”。现在您知道了。我很想淡淡自己“U”感受。  相似文献   

17.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会议上,听聂影梅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那节课讲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由聂影梅老师带领学生讨论F= ma中, ma的物理意义。显然是因为会议举办地的学生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一开始他们对这种讨论式的学习很不习惯,对老师的提问无所事从。慢慢地随着聂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们逐渐进入了状态,发言积极了,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了。对于这节课,会议来宾有许多议论,但是我却很兴奋。我想,物理课原本就应该这样讲,如果哪个学生有幸跟着聂老师学习上三年物理,那他从中学到的东西,将远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当我读完北京教…  相似文献   

19.
1/4的遗憾     
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师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作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到某中学随机听了5节课,遇到了初二某班62名学生没有一个回答问题的情况。主讲老师急得满头大汗了,我们听课者也一个个如坐针毡。课后,主讲老师连声抱怨,这个班学生基础太差,居然没有一个回答问题的,真让他出洋相!这些天真无邪的学生,正值充满童趣童真的无猜年代,平时最喜欢显露自己。无忧无虑的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却一个个变得“无可奉告”、不开“金口”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