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共有30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包括90所综合性大学、240所工程师学院、230所高等商业院校,其中不乏巴黎大学、图鲁兹大学等世界名校。高校层次多样、学科齐全、学制灵活,教育质量享誉世界,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借鉴。走近法国高等教育法国高等教育拥有综合性大学和大学校两类独立系统。其中,综合性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属于公立普通教育机构,实行免费教育,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80%以上。这类高校侧重于教授理论知识,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实行"开放式"招生,不需要通过高考,凡中学毕业会考合格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的学生都有资格在公立大学注册入学,且大学的专业范围很广,文、理、经济、法律、艺术等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以后,欧美各国都在推行扩充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的教育政策,推行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和发展现代国家,培养其所需要的官吏和专门技术人员.在这种政策中,对各国高等教育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德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现就法、德、美、日几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分别概述如下.一、法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法国最早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它以研究神学为主,创建于20世纪中期.法国的中世纪大学,到16世纪走向衰落.一批新型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应运而生.进入18世纪,大学日益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于是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发展起来.这类学校重技术、重应用、重实践、适应性强.因此,深受社会欢迎.为表明这类学校不同于旧大学,把它叫做大学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于1791年关闭了巴黎大学,两年后又取消了27所大学.此后,继续沿着兴办大学校的路线发展.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后,大力推行以扩充、完善高等教育和确立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政策.这种政策通过《帝国大学组织法》(1806年和《帝国大学组织敕令》(1808年),从法制上加以具体化.根据这两项法令,在中央设置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管理全国的教育;同时,把全国分为29个大学区.为了监督各大学区的教育,在各大学区设大学区总长.根  相似文献   

3.
由综合性大学和大学校组成的法国“双轨制”体制在欧洲高等教育中可谓独具特色,并在法国高等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综合性大学和大学校无论是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还是招生制度都截然不同。综合性大学培养模式更加传统,门槛低,免学费,以普通教育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大学校则不同,极低的录取率和严格的教学模式是大学校作为精英教育的标签,主要培养专业领域的精尖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期,深入研究法国高教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其特色,可以为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母语均为非英语,教育体制均为中央集权制的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尽管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认识模糊,但分别于2005年、2010年、2002年和1999年开始了各自的"卓越计划"、"卓越大学计划"、"21世纪卓越基地计划"以及"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进行探索。由于四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内容的不同,它们所取得的建设成效也各有差异。从政策背景来看:政策的执行时间不一致,人均GDP和高教生均经费/人均GDP的差异较大,但是四国的教育经费/GDP和科研经费/GDP比较接近,可见四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为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经济基础;人才储备差异较大,其中日本的人才储备最完备,法国次之,德国和韩国则在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人口上各有劣势;四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均属于集权制,因此其在大学入学权、大学所有权、财政预算、课程设置以及教员身份上都受中央政府或者国家的控制。从政策内容来看:建设资金相差悬殊;建设周期都较长且都分期进行;除法国同时注重建设大学和研究生院外,其他三国的建设对象均为大学;四国都选择了将少部分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集中战略"。从政策效应来看:德国的"卓越计划"极大改善了参与大学的基本面貌,促进了跨学科合作,为青年研究者(特别是博士后青年研究者)提供了科研机会,但是该政策也对德国的大学治理、人力资源发展以及学科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在"2003年危机"的刺激下,法国2010年"卓越大学计划"的外显目的仍然是提升其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位次,但是时至今日法国甚至并未达到这一直接目的;日本"21世纪卓越基地计划"促成了极致的研究,建成了教育基地,雇佣了青年研究人员,建立了大学校长领导下的有效治理结构,促进了校企合作以及实施了双专业教育体系;韩国的"BK21工程"在扩大韩国知识分子规模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科研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敏  王丽媛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86-90,98
由于历史原因,法国大学治理模式具有中央集权和学术团体"双重集权"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改革深刻影响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行政和组织模式,新的预算组织法、大学自治法、大学合并等政策及措施都进一步加强了校长责任制、绩效、质量等理念,削弱了传统上的学科组织逻辑.虽然法国大学变革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受到同质性的质疑,但穆斯兰等学者的结论仍是支持本土化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全球化的未来并不明朗,大学在追求国际能见度的同时,更应该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并更多地承担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处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它有利于增加法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因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法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与地方、集团与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不够协调,缺乏统一且有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体系,吸引留学生和科研人才赴法的政策仍有若干短板,留学语言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7.
政策范式直接影响决策者理解世界的方式,并规定行动者的角色。根据政府与大学的理想角色,世界大学治理主要有3种基本政策范式:国家本位、高校本位、市场本位。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遵循国家本位的政策范式,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传承高校本位的政策范式,市场本位的政策范式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美国实用主义结合的产物。在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变迁上,当前世界两大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靠近。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从"松散的安排"向"严密的正规体制"转移,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由"集权体制"向"分权体制"转移。从隔离型大学走向介入型大学也是两种传统共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法国综合大学的“高入学率+高淘汰率”成为法国高等教育的顽疾。以“学士文凭成功计划”为核心的法国综合大学本科教育机制改革,凸显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核心理念,体现国家政策的干预和政府行为的介入,旨在增强社会中低阶层大学生融入大学精英文化过程中急需的文化资本,促使其学业成功,切实保障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原连载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的法国《世界报》上,作者是巴黎第九大学教育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文章指出了近十年来法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属于长期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人数下降,学生淘汰率上升,而短期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及其获得文凭的数字却逐年增加,并从各类高校不同的招生办法、就业机会、学习年限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强调要严格入学考试,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建议为成人高等教育开设夜校和暑期班、单元课程、职业进修等等。现将文章主要内容译编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措施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力发展私立院校和非传统型大学,并采取扩招理工科学生等政策,不仅提高了大学的入学率,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期,因此日本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能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线制高等教育体系是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教育体系。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及高等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上偏向普通教育,双线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因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合理规划教育体系内部结构对促进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马丁·特罗先生依此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在对其理论进行数理解读,界定新概念"高等教育总积淀率"的基础上对其修正和拓展,演绎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四阶段理论: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和义务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分析了局部质变超前总的量变的“超前”现象的特点,并预测了出现全局性质变落后于总的量变的“滞后”现象的可能性,指出正确认识滞后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成功过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必由之路。但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诸如教育质量可能下降、教育资源紧缺一类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施多元化办学和通识教育,平衡大学、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融通教育市场等措施,尽快引领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最终走向健康和谐的良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产品总体上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并且具有公平性与效率性、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生产与消费同步、超前性与滞后性等特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应该且必须介入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分析研究提供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是对高深知识的规定。在高深知识的性质上,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高深知识与认识论高深知识既有其内在合理性又存在不足之处。在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有利弊。关于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能被相互取代。学者作为高深知识探究的主体,只遵守外在规范或只坚持内心信仰,只崇尚学术自由或只强调学术责任都有失偏颇。在划定高深知识边界的基础上,布鲁贝克重构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厦。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精英和大众二者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布鲁贝克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融合。学者要既遵守外在规范又坚守内心信仰,在探究的方式上,学者要平衡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探索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自学考试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教育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的精英教育,它应当体现的是一种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的“质”的教育,即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之上,培养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最尖端、最前沿,并具有健全心智和完整个人的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教育;而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的人,它是每一个个体个性培养、能力塑造、独立发展所必需的。因此,通才教育是每一种教育类型的基础环节,特别对培养精英人才,其意义更显重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精英不精,通才不才”的状况,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与分层,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文章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应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同时对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