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秦朝末年,匈奴头曼单于送太子冒顿"为质月氏"是处理与强敌月氏关系的一种策略,目的是示弱,待机再举,而欲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以立少子为不实之说;头曼被杀,不是源于冒顿复仇,而是冒顿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汉代文献中有关头曼单于既无能又无情的人物形象,与匈奴民族对冒顿单于的英雄情结和史学家的有意刻画有关。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10 9页 :“西汉初年 ,(月氏 )被匈奴逼迫 ,向西迁移。汉武帝了解到月氏人西迁之事 ,又得知匈奴单于曾残酷地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饮酒器 ,大月氏深恨匈奴。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敌 ,乘势争取西域各国。”教学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 :既然月氏和匈奴有如此深仇大恨 ,而张骞为什么却无法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呢 ?课本仅以时过境迁为解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为此我查阅《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发现月氏与匈奴的关系远较书中所写的更为复杂。首先 ,月氏和匈奴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匈奴和月氏的战事发生在楚汉战…  相似文献   

3.
泰汉之际,在甘肃河西走廊居住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它便是月氏。“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①在当时我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中,月氏和东胡是最强大的两个民族。月氏“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②以致匈奴头曼单于也不得不把太子冒顿质于月氏。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记载的匮缺与差异,故对月氏历史的研究,至今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些分歧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即月氏的种属问题、月氏的居地问题以及月氏的西迁时间问题。本文拟就以上三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6):28-34
梳理古代典籍对月氏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先秦典籍中,对月氏情况的记载非常简略,汉文帝时期,汉廷在与匈奴的交往中得知,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民族叫月氏,史官将月氏的名称记作"月氏"而不是"肉氏",说明"月氏"之"月"当读"月"而不读"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只给月氏中的"氏"注音而不给"月"注音,说明在两汉至唐,月氏中"月"的读音本不成问题。经刘向、刘歆校订流传于世的《逸周书》、《山海经》中,月氏写作"月氏"、"月支",说明月氏中的"月"不是"肉"的误写。宋代以后的典籍,如《金壶字考》、《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将月氏的读音注为"肉支"缺乏根据,今人"月氏"读"肉支"的理由不能成立,仅是一种猜测。  相似文献   

5.
2译1.文致:知丰在富·格知物识。的方(误式:标就准在于正推:究推事究物)的道理和规律。22.欲通使,道必更·匈(奴误中:改。换正:经过)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23.瓒闻之大怒,(·购误求:购获买畴。正:重赏征求)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  相似文献   

6.
汉时敦煌、祁连间的游牧民族月氏,遭匈奴击败后西迁,先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再越费尔干纳,入阿姆河流域,后建立一地跨中亚,南亚次大陆的贵霜帝国,在古代世界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月氏西迁过程,史书记载较为明确,至于时间,由于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众说纷纭,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认为,匈奴冒顿单于在汉文帝初年(公元前176年前后)第二次打败月氏,月氏即西逃至伊犁河上游一带。月氏从伊犁河上游再次西迁阿姆河则是公元前174年至161年之间的事。这是国内多数学者的主张。孙毓棠有不同说法,以为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5—202年间第一次攻败月氏后,月氏即开始逐渐西迁;公元前177或176年月氏遭冒顿第二次攻击,到达准喀尔盆地;到老上单于统治时(前174—161年),月氏又大败,遂迁往伊犁河流域;月氏自伊  相似文献   

7.
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钱伯泉乌孙和月氏都是我国古代的西北民族,曾经长期游牧干河西地区。西汉初期,月氏的大部分先迁居伊犁河流域,后又迁至阿姆河以南立国。乌孙则先为月氏所灭,后在匈奴的帮助下逐走大月氏,复国于伊犁河流域。关于乌孙和月氏在河西...  相似文献   

8.
一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是北狄民族集团的一部分,长期生活在阴山河套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它迅速发展起来,“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中原地区)为敌国”,成为北方最具实力的民族。匈奴民族的壮大,是与冒顿单于的开创之功分不开的。 冒顿是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长子,自称“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在游牧生活的环境下,练就了一身娴熟的骑射技术。但头曼单于意欲立自己所宠爱阏氏的儿子为单于,便将冒顿送往月氏充当人质,然后发兵进攻月氏,企图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顿,扫除单于继承问题上的障碍。不料,冒顿盗得月氏“善马”,机智地逃回匈奴。在崇尚勇力的社会里,此举受到头曼单于的赞赏,改命他为万骑长(万骑是匈奴最大的军事单位)。然而,冒顿洞悉了头曼的真实意图,为夺得单于宝座,他隐忍以求,开始为谋求自立做精心准备。首先以自己所率的骑射部队为基础,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实力集团。在训练部队的过程中,冒顿发明一种名叫“鸣镝”的指挥晌箭,下令凡鸣镝所向,必须万箭齐发,不从者斩。刚开始是在他领兵狩猎时施行,有不遵从他的规定的都被杀了头。不久,冒顿用鸣镝射其“善马”,有的骑士不敢射,又  相似文献   

9.
匈奴冒顿单于的成长史,史书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目前学界对此并无异议。但是仔细分析,里面疑点甚多。他的成长史,对于研究汉初复杂的民族关系非常重要。冒顿为质月氏。目的是交好月氏,阻遏东胡两进;头曼急攻月氏目的不在冒顿,并非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而是乘虚而入,以解乌孙之限;冒顿杀父自立不是出于仇恨和报复,而是欲望膨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处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史料,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史料,有不少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中恰当引用,可以增强课堂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内容时,我引用了以下史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相似文献   

11.
西汉社会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7年)国力渐盛,史称此时“非遇水旱之灾,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全庚皆满,而付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枳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卷三○《平淮书》。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武帝由是“动远略”,开始考虑伐匈奴,通西域,与外界交往。武帝即位的第六年(前138年,建元三年)获悉,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仍想报复,武帝即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使大月氏与汉配合,夹击匈奴。张骞率百余名随从刚出玉门关,即被匈奴抓获。匈奴单于大怒声言:“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张骞  相似文献   

12.
小月氏考     
小月氏本属月氏一部。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有关月氏的情况,史学界已多有论证,但月氏西迁时留居于中国境内自号小月氏的部族,由于史料零乱,提及者甚少。笔者就现有史料,对小月氏作粗略考述。自古以来,《史记》、《汉书》等中国史籍以为河西固有居民为月氏。但据王国维、翦伯赞等前辈学者及后来诸多史家的考证,月氏并非河西固有居民。《史》、《汉》所记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则已是秦汉之际的史实了。这一时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相似文献   

13.
<汉书>较<史记>衍出秦汉时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之说,然"俱在祁连、敦煌间"仍本于"始张骞言",乃张骞被羁匈奴时所"闻",故其可靠性值得研究.中亚地区伊犁河流域(新疆及原苏联)大量乌孙考古遗存的考古学及人类体质学研究表明:乌孙系欧洲人种,自公元前3世纪至4世纪基本稳定地活动于伊犁河流域.难兜靡为西迁夺地的月氏所杀后其部东逸,后乌孙借助匈奴力量击败月氏复居"故地".  相似文献   

14.
一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早在商、周、秦时期,甘肃西南部就有氏、羌族的活动。秦汉之际,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赶走月氏与乌孙,占有河西。西晋太始初年,鲜卑族曾内迁甘肃。南北朝时,匈奴、羯、氏、鲜卑等族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七个国家。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也曾在甘肃活动过。宋代,党项羌建立了包括今甘肃大部地区的西夏政权。元统一中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西域羌族、车师和月氏的社会生活马国荣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战国至西汉时期,是新疆民族活动史上的一个极重要和极活跃的阶段。塞人、月氏、乌孙、羌人、车师、“城郭诸国”的居民、匈奴、汉人,都曾在这段时间内的西域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  相似文献   

16.
<正>适汉武帝年间,匈奴寇边,入长城百余里直至河间,关中震动,长安一片哗然。有客商来自西域,自日大月氏使者,武帝欣然接见。其言匈奴欺压西域各国,尤以大月氏为甚,国主被杀,其颅被制成樽,是以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武帝听之甚悦,希冀联大月氏以抗匈奴。殿下有二人者,苏武与连奇。二人皆以说辩闻于关中,武帝以二人为使前赴大月氏,二人欣然领命。次日,苏连二人偕百余人伴大月氏客商西行,途  相似文献   

17.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19.
一自秦始皇统一中原,不久,刘帮又起而推翻秦朝,统一中国。在此同时,以阴山地区为根据地的匈奴族,在北方草原也日渐雄强,到公元209前年,匈奴冒顿立为单于后,国力愈强,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于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力向四周扩张,先后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随后又攻火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王莽对匈奴政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朝王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欲重起与匈奴之间的战火。长期以来,他的这种对匈奴的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对匈奴的歧视,是北方战火的肇端。事实上,如果从与匈奴和亲的耗费与匈奴的内部情况等多方面来分析,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还是有对症下药的地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